泥鳅是鱼吗?它为什么在泥里钻?

泥鳅属于鲤科,泥鳅亚科,泥鳅属。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身体细长,前端略圆,后端扁平。吻突出,眼睛小;嘴小,下等,马蹄形。嘴唇柔软发达,有细密的皱纹和小突起。头上没有细鳞片;身体鳞片极小;体表富含粘液。背鳍无硬刺,起点略高于腹鳍起点;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有窄而平的皮褶。体灰黑色,夹杂着许多小黑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体色也往往不同。

泥鳅喜欢栖息在静水的底部,经常出现在湖泊、池塘、沟渠和稻田底部富含植物残体的泥面上,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泥鳅不仅能通过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道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塘底部的污泥、腐殖质等物质腐烂,造成严重缺氧时,泥鳅还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通过嘴直接吞入空气,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慢慢下潜时,废气从肛门排出。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浮出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所以被西欧人称为“气候鱼”。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时,泥鳅钻入土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肤不干燥,靠肠道呼吸维持生命。次年水涨,我再出山。泥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因为其对低溶解氧的耐受力远高于普通鱼类。在干桶中,全长4-5 cm的泥鳅幼鱼可存活1小时,全长12 cm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放回水中后仍能正常活动。泥鳅通常在夜间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和藻类,有时也摄食水下腐殖质或污泥。泥鳅在2冬龄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65438±08℃)。它在水深不到30厘米的浅草丛中产卵,产下的卵附着在水生植物或沉水的干草上。孵化出的幼虫往往生活分散,不形成群体。

这种鱼在中国从南到北到处生长,除了西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