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的各集导语
东北野战军占领沈阳之后,胜利结束了辽沈战役的作战。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在中国的腹部中原地区正酝酿着一场大战,史称淮海战役。
首先要说明,解放战争当中的淮海战役的淮海,这个地理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华中地区的小小的淮海地区,它指的一个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东到黄海边,西到河南和安徽的交界,北到陇海铁路,南直达淮河,纵横千里。
在这个区域当中,是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大的战场,这个战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为什么?向北,突破陇海铁路,直指平津。向南就到长江边了。也就是说,谁掌握这个地域,谁就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大军可以渡长江,直取江南。作战双方都知道这块地域的重要性。
当时,中国***产党领导的军队主力的野战军有四个,有以林彪为司令员的东北野战军,有中原地区的以刘伯承为司令的中原解放军,还有西北地区的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另外就是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他的司令员是陈毅,当时陈毅兼顾着中原局的工作,因此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是粟裕,粟裕当时的职务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负责军事指挥工作。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淮海战役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中国***产党最初的设想竟然和最后的实际规模有很大的出入,那么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是怎样的?中国***产党又是怎样让这场战事逐步升级最终成为了一场决定性战役的呢?这一场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人数最多,也是歼敌人数最多的淮海战役又是从哪里打响的呢?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将带我们重回那个烽火硝烟的战场,一起去聆听这首革命先烈们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第一集《烽烟起中原》。 上一讲我们讲到随着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的开始,华东野战军在1948年的11月10日那一天,将国民党黄百韬集团紧紧地包围住了。包围的地点是,在陇海铁路边上一个叫碾庄圩的小村庄,黄百韬兵团到了碾庄圩之后,以碾庄圩为中心,四个军东西南北四个角落布置好了,这四个军是100军,25军,44军,64军,这四个军把守着四面。
大家问了,这个黄百韬兵团还有一个63军呀,黄百韬兵团从新安镇往这儿撤离的时候,上一讲我们讲过,过运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华东野战军猛烈地追击,他那个63军属于粤军部队,这个军长叫陈章,还是挺狂妄一个军长。他想跟华东野战军打一打,加上渡运河的时候发生混乱,结果被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给包围,现在到10号这一天已经被吃掉了。部队打散了,这个军长陈章带着几个卫兵逃亡,想跳下运河游过对岸的时候,被乱枪打死在河里。也就是说,黄百韬兵团就只有四个军加上兵团部。那么华东野战军包围了之后,立即就向他们展开了进攻,其实投入的部队是第4、第6、第8、第9、第13这几个纵队。原计划是用三五天时间,速战速决,一鼓作气给他吃掉算了。但是这个仗一打起来,让华东野战军官兵没想到的是,这个仗不好打,吃起来太困难了。刚一打,才发现,不但伤亡很大,推进很慢,而且守军的顽强程度,它的工事的坚固程度,是超乎想象的。
还有一个原因,打不动的原因,就是华东野战军是追击而来,很多部队是几百公里之外追击而来,从追击状态变成攻坚状态,这个转换是一下子转换不过来的,一下适应不了,况且追击是步兵追击,炮兵跟不上来啊,那么攻坚作战没有炮兵支援,恐怕也是很困难的。仗打得很艰苦,头两天伤亡很大。对黄百韬兵团的进攻比预想的要困难很多。那么,华东野战军会采取怎样的战略来应对?这一场对黄百韬兵团的歼灭战将如何发展下去呢?
请继续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军旅作家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第二集《艰苦的初战》。 在194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极大地鼓舞了淮海前线的解放军将士。新年刚过,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解放军战士们英勇善战、前赴后继,其顽强的作战意志,让对手胆战心惊。被围困多日的国民党军队主力之一的杜聿明集团,此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那么,在淮海战役的最后决战当中,在解放军强有力的打击之下,那些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们将各自面对什么样的命运?而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百家讲坛》10月9日播出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九)决战淮海,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