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诗歌鉴赏方法

理论鉴赏

在孔子的时代,诗歌的作用是很大的。“诗可以繁盛,观、群、怨。你的父亲是事物,你的父亲是遥远的事物。多了解鸟类、动物和植物的名称。”(《论语·阳货》)“不学诗,无话可说。”(《论语·季氏》)它不仅起着审美的作用,还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一本学习自然历史和外交辞令的参考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紧密分割,诗歌的作用远没有那么广泛。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学习诗歌的首要目的是欣赏。马克思认为,产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最终实现,欣赏是文艺作品包括诗歌不可或缺的环节。升值的作用,对于其跌宕起伏,有三。

第一,美育的功能包括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两个方面。

美好情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摆脱短期实用功利的纠缠。欣赏文艺作品在这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抗尘去俗”,连最起码意义上的文艺作品欣赏都不会的人,能达到美好的心境,是不可想象的。黄庭坚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的读书人“对着镜子觉得恶心,对着人觉得无味。”(《董璇实录》)这就是原因。诗歌这种纯净含蓄的文学,对陶冶性情,促进美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歌,为什么文学兴趣低?因为一切纯文学都应该具有诗的特征。一部好的小说或者一部好的戏剧,应该算是一首诗。诗歌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谨慎、更纯粹、更微妙。如果你对诗歌不感兴趣,你最终会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美产生一些差距。大多数不喜欢诗歌而喜欢小说和戏剧的人,只能看到小说和戏剧中最浅薄的部分,也就是故事。”“诗歌是培养兴趣的最佳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不仅能对其他种类的文学有真正的了解,而且绝不会觉得生活是一件干巴巴的事情。”(朱光潜《谈读诗与培养兴趣》)

卢梅坡的诗《薛梅》中说:

有梅无雪无灵,有雪无诗。晚霞诗一整天都是雪,和梅是十个春天。

这是诗歌快乐功能的最生动的写照。

审美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文学欣赏更需要这种欣赏。“知己其难哉!知声难,知音难。”(文心雕龙尹稚)“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对它来说,音乐不是对象。”(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8)但这种理解朋友的能力,也就是鉴赏能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审美鉴赏的练习。就像学游泳不能只靠书本,提高鉴赏能力也不能只靠看一些文学理论就有效果。具体的阅读和欣赏是必经之路。因此,诗歌欣赏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具有诗歌美感感知和欣赏的主体。

二是可以为写作技巧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事文艺创作,生活基础、思想修养、文字功底缺一不可。而学习写作技巧不能依赖任何写作指导。有效的办法还是向典型作品和经典作家学习。韩愈“沉浸?“作为一篇文章”的前提是“沉郁的、充满英语的”(金学杰)。论况周颐《汇丰花刺》中的词云:

学填词,先学认字。凯登丝,明白了。时间久了,胸中充满了热情,自然就丰富和谐了。

读词的方法,取前人名句的优秀意境,在我欲中建构这种意境,然后考虑清楚,用我身在其中表达出来。我的本性和精神是和谐的,对我来说是真的,外来的东西是拿不走的。

宋人要多读书多读词,专心体会。

作为一种写作学习方法,我这里说的不仅限于填词。《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木雅女吉雅Ku印石”)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近体诗,说“因为你不懂诗,看到这浅浅的就爱上了;一旦进入这种模式,就再也学不会了。你听我说。如果你真的想学,我这里有《王沙门全集》。你要仔细琢磨他的一百个五言律,然后读一百个老杜的七言律令,接着读一两百个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你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你就先打好了基础,再看陶渊明、应、刘、谢、阮、郁、鲍等人。你是这样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你不需要一年的努力来担心成为一个诗人。”香菱照做了,不久她写了首诗就上路了。鲁迅也说过,大作家的作品都告诉我们怎么写。所以,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过时,不会背也会背。

第三,诗歌鉴赏是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的人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

如上所述,中国最发达、最辉煌的古典文学是表现性和抒情性的诗歌和散文。所以很多美学家认为,搞美学的人,首先要熟悉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词。

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欣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不过,这似乎也不是没有疑问。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在《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方法》一文中明确划分了鉴赏与研究的界限。他对古代的鉴赏家、批评家和诗意作家作了调侃性的描述,并且斩钉截铁地说:

原来欣赏和研究之间有很深的鸿沟。

欣赏者可以随意说这首诗好,说小说差,这句话说得多么动听,那个词用得多么新颖恰当;也许第二个鉴定家会彻底反驳他。科研人员不能随便乱说;他必须经过严格的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才有主见。比如有人说西游记是丘处机做的,他就去考了。最后他发现丘处机的《西游记》是长春真人的《西游记》,而不是关于三藏取经和大圣西游记的叙事。那么这部《西游记》是谁拍的呢?于是他更进一步,在一本书中找到了很多旁证,证明这《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于是他更进一步,研究了吴承恩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和作品。于是有了下一个结论:“这《西游记》是某个时候一个叫吴承恩的人写的。”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一个确定的结论。这是研究!

其实西迪先生当时所谓的“考证”是很狭义的,即特指考证,不包括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考证只是为了奠基,其目的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准确可信的资料,如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从考证到批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其间,并无“深沟”。为什么会出现“感情已经冻结的思想家,也就是诗人经常有谬误的判断和调侃”(鲁迅《诗的敌人》)?根本原因是他不会欣赏诗歌,却用科学的方法对待诗歌,相当于“一个植物学家”、“一个地质学家”、“把文学当一棵树,把一块矿石当研究资料”(见郑振铎)。同时,鉴赏也是文学研究者的必备技能。没有这个技能,甚至会招致“文盲”的嘲讽。“价值盲目的一个象征是缺乏美感;我对文学艺术作品没有鉴赏力。这种病,按照色盲的例子,可以称之为文盲。”“训诂音韵学是最有用、最有趣的学问,而学者们的头脑恐怕还是清代朴学时期的遗物,以至于他们更没什么学问,或者认为对文学的研究只是文字或者其他考证。书生朴的霸凌太可怕了。圣裴頠在《新版月瑶论文》第六卷中说,学了语言,不能鉴赏文学,而专攻文字学就像是在向小姐求爱,只能找个姑娘代替。可惜,最讨厌的还是那个女生。你一奉承她,她就想超过乖乖女。有多少女生不想学花袭人?”(钱钟书对文盲的解读)

那么,鉴赏或鉴赏如何成为文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呢?根本的一点是,欣赏或欣赏虽然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但在这方面接近创作;同时也不排除知行合一的成分,接近于批判。那么,考证、鉴赏、批评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为了节省文字,这里引用一位专家的话:

考证得到的是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有助于鉴赏,但无助于鉴赏本身。先理解再欣赏。理解是欣赏的准备,欣赏是理解的成熟。.....只是明白这些历史知识很重要。例如,如果你想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你就不能不知道他与甄皇后的关系。要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就得考考原著里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理解和欣赏是相辅相成的。不懂永远不够欣赏,所以考证是基本功夫。但只是知而不鉴,只是史学的努力,并没有进入文艺领域。.....像一个食品化学专家,在有条不紊地研究了一道菜的来历、配料、烹饪方法之后,却袖手旁观,不肯染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食物放进嘴里,咀嚼并享受它。(朱光潜《谈美——致青春的第十三封信》)

我们不仅说“好”,还说什么是好,不仅说“坏”,还说什么是坏。这样才称得上文学鉴赏。(叶圣陶文学作品鉴赏)

在一定程度上,欣赏是批评的第一阶段,在理解的过程中,批评的程度是比较浅的。当我们审视一件艺术品时,我们必须善于通过欣赏来进行批评。.....一个艺术爱好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欣赏上,而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批评,因为只有通过批评才能认识艺术的真实面目,才能对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批评和欣赏有什么区别?)

综上所述,考证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品味作品,进入鉴赏;再进一步就是判断“好”和“坏”,探究为什么那么好那么坏的原因,这就进入了批判。所以考证-鉴赏-批评其实是文艺研究的三个层次。欣赏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虽然欣赏和批评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没有批评的欣赏和没有欣赏的批评一样不可思议。“欣赏”这个词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是在这里发明的。缘起就在陶渊明的诗里。《徙》诗说:“赏析奇文,析疑。”关于说话,叫做“鉴奇解惑”和“鉴赏”。可见,“欣赏”和“分析”本来是两件事,即欣赏就是欣赏,感性直观就是审美,分析就是判断,理性分析就是思辨,但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与所谓的欣赏和鉴赏相比,“鉴赏”二字似乎更深刻地揭示了鉴赏与批评的关系,更能表现出鉴赏活动的这一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