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是哪里的文化

飘色是广东地区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

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比如这些船板上的小人就是由4到7岁的孩童扮演,他们经过专门的训练,再加上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材支架固定支撑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近年来,广东的飘色都有很大发展,剔除了其中游神拜佛的迷信糟粕,赋予现代化的新内容,使之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发展成为联系海内外亲友的艺术纽带,每届回来观看飘色的同胞数以万计,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的光辉。

沙湾飘色的起源:

沙湾飘色究竟起源于何时,以及如何产生,一直以来流传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最后失败,清朝廷大为震怒,明令严禁粤剧。当地群众想看戏却又看不成,于是想出新的法子,以小孩扮成戏曲中的人物,抬着在各村游行,似演戏但又不唱戏,也就产生了如今熟知的飘色。

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沙湾人李路远(传说是宋末殿试第三名,也即探花李昂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几乎要发生械斗,结果由李路远出面调解而重归于好。

于是两族人感谢他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了一场恶斗,就把北帝塑像送给李将军,并被其带回沙湾,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日,都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同时配合书会及舞龙、飘色等传统民俗艺术助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现代的飘色。

在广东,飘色活动主要有沙湾及员岗两地。据一些老人说,沙湾飘色是学自员岗,然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员岗的飘色艺人崔湛则说,员岗的崔氏家族是从江西迁到番禺,因经常回江西祭拜祖先,也就从江西传人飘色。

而沙湾的何氏族谱上曾记载过在康熙年间就有飘色助庆的活动,从时间上看,明显早于李文茂起义,所以,研究多认为沙湾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