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简介。
林于2008年3月19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返回台湾。当时台湾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她的父亲林不愿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林是在北京长大的,她举家迁往北京,所以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老北京气息。林的创作是非常丰富的。他写了一本名为《京南旧事》的书,深受读者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曾就读于北京城南常店小学,北京新闻学院,毕业后担任《世界新闻报》记者。1953年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开始文艺创作,兼任《卫星》杂志主编,世界新闻学院教师。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管理纯文学出版社。林的创作是丰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两个地方》、《访美》、《透过窗户看夜》、《文坛上的剪影》、《一家之主》、《书店边的生活》和散文小说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故事》、《城南旧事》、《绿藻咸蛋》;小说《春风》、《晓云》、《朱蒙的旅程》;广播系列《薇薇安的周记》、《林文选》、《林童话》;中国现代作家和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和杂文,散见于台湾各省报刊。其中《偷偷读书》入选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爸爸的花落了》入选初中七年级下册。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小云,英子的故乡情,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金鲤鱼的五弦琴,蟹壳黄和血的故事。
散文:《吹笛子》《文华阁理发》《旧时代三个女人》《东阳童年骆驼队》《骑驴逛白云寺》《我的儿童剧》《北平随笔》《傻镇回忆》《偷偷读书》。
代表作:城南旧事。
[编辑本段]林生平
林自幼在北京求学,长大后在一位女教师处求学,后又去了北京世界新闻学院。毕业后,我在《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也做过编辑和图书管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对老北京的社会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她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著名小说《城南旧事》就是以这段生活为背景的。林于1948年随丈夫返台后,被新出版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联合报》创刊于1951,她被任命为《联合报》副刊主编,丈夫担任主笔。在此期间,她特别注意培养和扶持台湾省的本土作家。例如,当时的手稿经常被拒绝,但林却经常把他的手稿公之于众。在去世后,林为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雨》,随后他的长篇小说《骊山农场》在《联合报》副刊上连载。在编辑《联合报》副刊的时候,林发表了一首名为《船》的诗,描写有一艘船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最后漂流到一个孤岛上,财宝慢慢用光了,所以被困在困苦中。台湾省当局认为这是暗指蒋介石到达台湾省后的生活状况,并逮捕了作者,所以林不能补编。林的创作是丰富的。
《卫星》杂志创刊于1957,主编林·,世界新闻学院教师。1967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纯文学停刊后,她独立掌管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系列。
1976 165438+10月4日,中国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作为台湾省代表团成员出席并讲话。她后来从事儿童文学。
林的文学生涯起步很早,是从北京开始的,这与她的家庭密切相关。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是一位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影响,后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语教育。他精通日语,曾在台湾省新浦公学任教。日据时期台湾著名作家吴是他的学生。后来,林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日本她生下了大女儿英子。后来,他搬到北京,担任邮局局长。林人缘好,为人大方,这对小时候的林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生活兴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助人为乐。这些性格特征可以说是继承自他的父母,又是自己发展出来的。由于父亲的早逝以及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林对社会的认识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和深刻,这些都构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在京期间,林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948回台湾省后,写了一些散文和随笔。大约是1951,林才真正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作品非常丰富,有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童书等体裁,以小说为主。
作为台湾老一辈作家,林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培养新人和创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刊物的创办,我们前面说过,她除了是一个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了五年的月刊《纯文学》,以其作品选稿的高质量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并推荐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他创办了纯文学出版社,宗旨和《纯文学月刊》类似。他选书精挑细选,注重质量,很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省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养新人方面,林致力于培养台湾文坛的新一代人,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省出现了许多文学新秀,这些新秀都受到了她的支持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源于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前写作,死后成名”。他一生默默无闻地写作,生前默默无闻,但死后的声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在内的几位知心朋友。林在文章中谈到了的一些回忆。在死后,他的长子写信给林,请她帮助出版他父亲的作品。林把它取下来,然后用筹来的钱出版了的作品《雨》,离死者纪念日只有一百天了;死者的另一本书《李山农场》也在周年祭出版,完成了死者的遗愿。林也像当年帮助一样,用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帮助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腔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身上获益良多,但这份恩情的受害者究竟是钟氏父子呢?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林主要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她青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北京度过的。所以,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在台湾省,她经常称北京为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作品的故事背景大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对这些故事背景的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北京古城的风俗画和山水画,揭示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记忆以及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感情。1948她回到台湾省后,台湾省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被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中,于是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省的人和事。总之,林的人生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老北京,一个来自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