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废墟的召唤》课文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 教案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 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ng)观 甲胄(zh?u) 充塞(s?) 碣(ji?)石
嗫(ni?)嚅(r?) 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
四、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 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归纳总结:(中心内容)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迁移与拓展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①: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②: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四、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