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62:在武侠和历史之间,在娱乐和严肃之间。

文字?何云超

?《辛弃疾1162》是2020年初上线的一部全新古装动作片,在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国产电影中让人眼前一亮。不是我夸大这部电影有多优秀,而是目前真的不多见,值得推荐和称赞。客观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是张哲、谢苗、李柔、王若伊等导演团队从《大汉十三将》等系列电影一路走来,被认为在古装网积累了一定的口碑。这次的《辛弃疾1162》也算是继承了以往的所有优点,在古装上继续打磨了一些历史动作片的品质。

一、优点:武侠外衣下的一点反思

?辛弃疾1162虽然包装了一个娱乐化的形象,但第一个好处是故事内容贴近史实。围绕辛弃疾在1162年参与抗金,试图为宋收复北方,严宏良南下,后方趁机有所作为。结果被奸细杀害,起义军首领率辛弃疾铲除汉奸,最后只身投奔宋。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足以显示他的胆识和足智多谋。作为一名功夫演员,谢苗集中展示了辛弃疾在军事行动方面的长处,以及他在策划收复山东几座城市和延缓金军南下方面的战略表现。且不说是否符合当时打败颜延良军队的可能性,但对于辛弃疾的塑造能力来说,确实是出类拔萃的。虽然从观众的角度看充满了理想主义,但考虑到辛弃疾当时二十出头,也算是贴近现实的演绎了。谢苗的表现还算不错,但也不是那么突出。

回想谢苗那一代跟着李连杰演戏的功夫童星,顺便说一句,长大后涉足影视圈多年,能让人记住的形象并不多。谢苗刻画辛弃疾的问题在于,虽然他把辛弃疾的勇武气质演绎得有武侠功底,但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文人形象还是有点距离的。毕竟辛弃疾虽然才十几二十岁,但已经有了杰出的文学修养,和党怀英齐名。

?虽然片中偶尔有词穿插辛弃疾以示才华横溢,但自始至终,笔下的辛弃疾并没有太多表现辛弃疾与“文”的爱情和交往,即使首尾的旧像也只是苍白的叙事。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谢苗这个叫辛弃疾的角色,观众是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和辛弃疾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以为只是又一个喜欢品味辛弃疾诗词的江湖英雄。

?也许是因为辛弃疾的评价总是充满了“豪放”的气质,而且他确实有军人背景,所以谢苗的塑造侧重于参与义军的英雄气概,忽略了文学的解读。其实辛弃疾一直是一种悲愤。他的英雄主义深深地渗透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因为辛弃疾起义的失败已经说明他的内心在北宋是缺少知音的。到了南宋之后,他一生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招人待见,唯命是从”的烙印。如果辛弃疾是武将,恐怕结局会和岳飞差不多。

至于多出来的女主角霜花,王若伊的表演也相当到位,没有过分渲染孩子的亲情,也让女主角的情感和形象让人过目难忘。为了对比辛弃疾的文采和风流,想象当时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是有道理的。如穆、梁红玉等宋代女性都是英雄、多情、正直的形象。虽然霜花在片中偶有渲染,但其实更渴望远离辛弃疾,不断厮杀,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二人世界,但霜花终究没有拖后腿,誓死保护辛弃疾的场景也轰轰烈烈。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作者真的认为这部电影非常难得的优点其实是它表现了辛弃疾和耿静等叛逆者的不同之处。

当时北方人对金人是什么态度?今天生活在金人势力范围内的河北、河南、山东,有几个人能像辛弃疾那样有如此强烈的宋金分野观?这对于一部以动作娱乐为主的古装片来说,并不容易。这是辛弃疾想在临安联系宋帝的时候。他与耿静和其他反叛者有明显的差距。虽然耿静等大多数人也对金人的欺软怕硬不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希望投奔江南的宋帝。耿静等人只想过相对稳定的生活。辛弃疾也指出,他们要称霸全国,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立场。

?说到底,北方之所以有一些叛军,并不是这些人怀念宋朝,而是为了所谓的民族大义。正是颜延良到处征集民夫,建造战船、军械、铠甲等。为了让很多人无法生活的南征。这才兴起,恰好给了辛弃疾这样有大想法的人一个机会。更微妙的是,辛弃疾一厢情愿地联系了南宋。当时朝廷不同意接收辛弃疾,实际上为辛弃疾南下后一生无所事事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辛弃疾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为大多数观众所熟知。他们如何在银幕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除了需要好看的剧情和场景一一入戏、传达到位之外,甚至还需要了解超出一般理解的命运事件,引起观众更多的思考,这才是体现电影艺术魅力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历史人物介绍的肤浅层面。

?总的来说,辛弃疾1162的立意和角度都很好,偏向娱乐化的设计没有错。可惜太武侠风格的场景有点彻头彻尾。毕竟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能理解,故事还是比较严肃和沉重的,其实是历史剧的方式。说不宣扬历史,不顾还原历史,显然不是一部电影的初衷。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所有认可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是肯定这部电影尊重辛弃疾的事迹的,只是遗憾的是比较粗糙。毕竟投资不到2000万就能做到这种程度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遗憾:虽然有一些反思,但未必成立。

?关于影片对编织辛弃疾的遗憾,影片总体上倾向于呈现符合史实的辛弃疾,但实际上很多地方不够尊重历史。最大的问题不是武打风格的夸张。关键在于普通人可能不会关注当时北方人的态度和立场。他们真的反对严宏良投票支持宋朝抗金吗?这支叛军的动机严重脱离事实,似乎与定性无关。其实这已经大大削弱了辛弃疾的形象。

?电影名如其人,严宏良南征是1162,距离靖康屈辱开封城被破已经30多年了。片中辛弃疾多次提到汴京繁华,如燕京、大明、大同、长安、洛阳...除了恢复的开封(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统治者任命的开封知府),其他大城市都很繁荣(金熙宗、完颜亮时燕京已经是首都)。汉人真的活不下去?耿静等人为什么要起义?原来,影片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主角投身于宋朝正义的光环,所以没有更多挖掘,甚至耿静根本没有表演就被杀了。

?实际上,耿静等人的起义与晋宋矛盾无关。完颜亮因为备战破坏了山东河北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山东如意都府(今青州)是制造军械的重点地方。由于工作仓促,很多都不合格,被勒令烧毁,引起民众不满。包括马匹的采集和运输,河北和山东也是重点地区,在《金史》和《三朝北盟》的相关篇章中都可以看到。

?由于影片以武侠风格和娱乐性为主,导演和主创似乎简单粗暴地划分了正派和反派。金代的人物很肤浅,尤其是王子洪雁拉速和公主女儿包围叛军。对于原本走戏曲路线的主角辛弃疾来说,如何在南北之间抉择?如何分别看待留在北方的金人和更多的汉人?其实故事绝不是拉起一支队伍,大家一起攻城。如果不行,那就跟南下一样简单。

?这种基于真实历史的故事应该是好看的,辛弃疾的正面和晋人的负面需要同等的分量。难点在于大部分导演对辽、金、夏、蒙古缺乏深入的了解,难以把握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不进入历史层面,很难有深度和震撼力。如今电影似乎都是坏人是金人,是汉人的敌人,这自然影响了电影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也不符合今天对历史内部矛盾呈现的要求,历史的真实面貌根本不是这样。

?电影里那个王子根本站不起来。颜延良时期,颜延良家族的贵族并不被重视。作为晋代皇帝,颜延良对待汉人乃至其他部落的方式,导演和创作者根本没有研究当时的背景。即使辛弃疾的一生受到尊重,这个辛弃疾也几乎与历史环境脱节,整个形象感觉站不住脚。

?严宏良没有多少重用洪雁家族的将军。至少,南征所用的军队并不都是以洪雁姓为首的,比如徒山珍、刘萼、徐闻、、、、萧阿姨等。女真人、汉人、契丹人、Xi人都有,唯独没有洪雁的姓。在中都附近的燕京,有万艳、溥槎等将领,他们仍然担任中都道行军兵马的判官。水平不高,但是他们真的对付本地的小偷。在古代,盗贼自然包含了不忠的定义。

?更多的洪雁贵族子弟都在边塞附近。例如,被称为宗室的寿是一个管理牛羊马匹的牧民。他曾经被准备起义的契丹人游说,拒绝参与一场家庭屠杀。在其他边疆地区,牧民有洪雁的技巧,洪雁的技巧,洪雁的速度,洪雁的话语,等等。同时说明,陷入困境的不仅仅是耿静、辛弃疾等汉人,这些叛逆者与铸宋、复辽等家国情怀关系不大。

似乎历史书把严宏良描绘成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金朝始祖唐太宗的后代,七七八八年被除,可用于大量战争。说全部被淘汰,极少被重用,是不客观的。例如,当他赢得王位时,洪雁·宾德是一个粘人的孙子,也是朝鲜的总理,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的勇敢的将军。即使身居高位,他们家也是旁系贵族,不是完颜阿骨打家族的继承人。所以用美人脸看电影来表现金朝贵族太子对北汉人民的压迫是可以接受的,但不符合美人脸时期的事实。其实,辛弃疾和耿静造反派的兴衰都是表面现象。

一直认为完颜亮的性格是苛刻暴虐的。恰恰是他的暴政不是针对汉人,而是针对女真人,尤其是贵族。原因很简单,因为洪雁的位置不对。他是私生子父亲宗干所生的私生子。随着女真越来越汉化,严宏良不当皇帝自然招致家族子弟不满,于是严宏良杀人如麻,恶名昭彰,也有掠夺别人妻女的不光彩行为。

?附带的现象是,在完颜亮统治时期,完颜亮打压同族,大量提拔其他部落的人才,比如渤海人、契丹人、Xi人,包括汉人,甚至完颜亮的汉化也是举世闻名的。再豪放的诗词,恐怕也不亚于辛弃疾。两者都是豪放的,经常脱口而出,带有口语化的色彩。甚至辛弃疾的豪放出身,也可以认为与他来自北方有很大关系。

?更不用说严宏良对汉族文化的吸收。金军南下占领中原初期,对汉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像主帅洪雁对出身高青(渤海贵族)的粘汉重用,更著名的是同宋朝从东到西的人,也很重视汉人,像身边的人尤其器重,一直都是心腹。此外,韩启贤、蔡松年、曹、等都得到了提拔,他们都是北方汉族人才。如蔡松年是宋金联合灭辽,短暂收复燕京时驻守燕山府(今北京)的蔡京之子,也是诗书画大家。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金朝也在宣扬中国正统,从熙宗引入中原制度,到严宏良着眼中原,主张融合,试图统一南北,再到世宗平定下来,带出“逍遥顺”的名声,其实都说明金朝争取和巩固了中国的名号。

?因此,他们和北方与辛弃疾齐名的党一样,都是名人刘瞻的学生。党怀英比辛弃疾大几岁,也是北宋名门子弟(他的祖先党进是宋朝开国元勋)。党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积极参加了颜延良倡导的科举考试。要说党的态度,可能与党家不是汉人有关。党家是河东朔州人,属于边塞。很有可能是党项。

?宋辽金虽然对立,但各方对外来人才都比较包容。宋朝更注重正统的传承,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比如北汉名将杨家将、杨继业,来自西北的林州(今陕西神木县),嫁给了佘太君。严格来说是河东党项的姓氏,说明北宋史料《宋实录苑》表明,杨门女将穆,也是党项姓氏。林州汉人杨与党项的联姻,历来根深蒂固,可见唐开鉴先生的研究。它还包括北宋著名的鑫米和米芾家族。只是这些家族在中原征战多年,已经很中国化了,所以当和米芾与汉族文人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历史上有一种叫做“遗民”的特殊文化心理,宋末和明末是两个流行阶段。比如党怀英、蔡松年,甚至熙宗时期被杀的宇文徐中,都是晋朝的官员。他们对宋朝有留恋是客观事实,不必表现出对金朝的反对。包括辛弃疾崇敬的祖父辛赞,他在伪齐和晋朝都当过官,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情结。

?电影里辛弃疾跟伙伴们说开封如何如何,都是因为辛赞亲眼所见,但辛赞时代的开封更接近靖康时期,怀念宋朝的感觉确实更明显。客观地说,辛弃疾在宋代对辛赞内心的许多描写,都是由于他后来身处南宋,为了表现他的忠诚和追忆,为了激励南宋文人,难免有一些夸大和美化。

?受多年文艺作品影响,特别受欢迎的港台武侠小说、电影,很容易被唯美的戏剧冲突概念化。最著名的反映宋金时代背景的小说是梁羽生的《狂人与女巫》。辛弃疾、乃至南方的于都出现了,反映了汉人、女真、契丹之间的矛盾。梁羽生比金庸更传统,从武林天骄谭的角度开始动摇。后期一个人写《武林天骄》,内心更加纠结。人们发现,晋宋矛盾和汉女真矛盾是不能简单对立的。一般的文艺作品对主题的挖掘解读和深化难度太大。

?尽管金庸比梁羽生更进步,但后世的《天巴龙卜》一直被广泛赞誉为塑造了冯晓的境界。在历史背景下,冯晓的实际定位并不十分确定。因为我们思考冯晓的出身是否平等,他的英雄主义是所谓超越宋辽界限的,而这个设定是建立在汉族人处于盛夏的心理之上的。冯晓的身份挣扎完全来自于他是由汉族人抚养长大的这一事实。更错位的是,金庸一定是暗中反对契丹,站在宋朝的立场上。当时的江湖刁民会不会像小说那样抱着宋辽观念,真的是个问题。

?和《神雕侠侣》《神雕侠侣》一样,金庸很清楚,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王楚一等人根本不反对统治者,而且德高望重。甚至可以说全真派积极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如果不是这样,当时派系林立,全真也不会在金末元初短短几十年内成为北方第一大派系。尤其是王楚一在统治者中的影响和贡献,要比丘处机大得多。射雕写的是王楚一在北方闹鬼燕京,遇到了郭靖。金庸明明知道真实背景和小说完全相反。如果他“尊重”一点历史,杨康就是金殿里的小王子。王楚一和丘处机不知道有多激动,因为作为僧人,他们从来没有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民族身份。

?另一个例子是红衣军,一个更强大的叛军在晋代后期,和领导人杨和李全。他们是典型的江湖英雄,两人都以枪法闻名。蒙古木华黎开始灭金,先买通李全和杨对付金军。红衣军占领青州益都,南下淮南滁州。南宋发现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便拉拢李全和杨订立协议,帮助收复淮南和山东。由于宋军相距遥远,李全实际上希望南宋能给他提供粮食。宋军痛恨李全拿了钱不办事,还想侵略台州。相反,是宋军消灭了汉人的反叛领袖。

?所以辛弃疾1162最大的问题是,辛弃疾和这些反叛力量的代表人物耿静是不一样的。当时大量的叛军只看重生活质量,只为抓住一丝机会占领山顶,称霸全国。像辛弃疾这样忠于宋朝的人非常少见,这也是辛弃疾光芒万丈,被后人广为称道的原因。

辛弃疾最后加入义军失败是金军放出来的,但金军代表女真并不准确。严格来说,在山东、河南、徐州等地,以前大多是伪齐地盘,十有八九全是汉人官员,军队中也多是汉人。大部分人的立场本来就是灰色的。所以像辛弃疾1162这样的原著故事,并没有太多涉及当今影视剧所担忧的汉人与女真的冲突。

?辛弃疾的震撼,说到底,是一股扑空之风。到了南宋以后,他实际上变成了无为,所以辛弃疾的豪情只能化为文字,充满了悲凉。但更深层的反思是,辛弃疾被南宋忽视的悲剧,不能说是“必然”。在辛弃疾之前,还有其他人前来避难担任武将,如李显忠,他出生在西北军,比辛弃疾年长一代。和辛弃疾的爷爷辛赞一样,在晋人伪齐工作过。然后他带领几十个川陕心腹,从西夏到宋朝,一路招兵买马,最后带了二三万人到宋朝,被认为是无比的忠诚和勇敢。

?李显忠是颜延良南下时,宋军在江淮地区的将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张浚和余建议乘机筹划北伐,而也是淮南军的主要指挥官。他一度进攻并包围了灵璧城,但宋军其他各部为了抢功会制造不和,导致北伐失败。然而,李显忠的事迹表明,南宋不必因为来自北方而被完全搁置。就连李显忠也是带兵的军事指挥官。南宋武将的猜忌举世闻名,李显忠从宋高宗赵构到宋孝宗赵昚一直在江淮前线作战。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历史名人的命运都是相当复杂的。所以辛弃疾这样的故事,绝不是简单的晋宋冲突,南宋刻意打压人才。这种解读似乎是对历史的演绎,对于辛弃疾这样的人物来说,只能是太儿戏了。

?特别是以汉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并不总是被解读为包容和接纳,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被视为优势和开明?为什么多民族背景的历史故事总是背道而驰?如果历史进程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简单粗暴,那么中国悠久博大的历史,恐怕真相是另一副面孔。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