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牺牲后死因27年后才查清,妻苦等至死,3女1儿令人钦佩

19世纪80年代,湖南宁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饿得饥肠辘辘的小男孩挥着手里的赶牛鞭。羡慕地说: “我要是能像牛吃草那样放肆地吃就好了。” 瘦骨嶙峋的父亲心疼地摸摸孩子的头: “你长大后像牛一样肯干,也会吃饱的。”

这个小男孩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长大后的何叔衡牢记父亲的教诲,练就孺子牛一般的坚韧、勤恳、踏实的品性,多年苦难生活也让他与贫苦百姓深刻***情。

毛泽东形容他这位好友:“何胡子是一头牛,是一堆感情。”两人既是好友,也是毛泽东十分敬佩的一位老大哥。

可是这样可敬的人却死因成谜,27年后人们才知道他当时遭遇了什么。 在老家的妻子一直苦苦等候他回家,直到去世,留下的四个子女继承着何老的遗志,所作所为让人敬佩。

何叔衡出生在贫困之家,根本没有闲钱供孩子们上学,因为封建迷信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他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何叔衡出生于5月初5,是个大好的日子,家中长辈说他八字好,将来会大有出息,便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八年的私塾。

何叔衡的眼界被打开,封建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解放。 在家乡教书之时,他看不惯封建制度的腐朽,协同伙伴解救了一位要被沉塘的佣人。

这位佣人在何家祠堂工作,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偷了宗祠的半担谷物,何家发现后,竟要求沉塘处置。 如此不顾王法,不顾人性,因半担粮食就要动用私刑将人处死。

何叔衡听说后气愤至极,可是以一人之力无法撼动族长的威仪,思虑过后,他将消息告知给了同乡的姜梦周、谢觉哉和王凌波。 这三个人也是宁乡的秀才,可思想一点也不迂腐,四人情谊深厚,被人称作宁乡四髯。

四人赶往沉塘地点,高呼放人,可围观群众漠然以视之。 这让何叔衡深刻感知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无人帮助,四人只能和族长据理力争,最后救下了这名被沉塘的佣人。

21岁时,家中长辈为他迎娶了一位同乡的女子袁少娥,这位女子大他三岁,从未上过学,也不识字,裹着脚。 何叔衡对包办婚姻是抗拒的,但是他没有选择在这件事上反抗,让无辜的女人受到羞辱和伤害。

成婚后,他对袁少娥体贴尊重,袁少娥的勤劳贤惠,也让何叔衡发自内心地接受了她。婚后两人举案齐眉,过着恩爱的日子。

1902年,26岁的何叔衡不愿违背父亲的期望,考上了秀才。 他深知清政府已经烂到了骨子里,拒不到任,无奈之下,父亲唤他回来教书。

期间,袁少娥生下的两个儿子全部早夭,何家长辈对她多有微词。 1903年,袁少娥生下一名女儿,何家对她失望至极,可何叔衡对妻子女儿更加疼爱,更是为女儿取名何实懿,意味欢欣高兴的意思,表达对族中长辈的不满。

1905年,二女儿何实山出生, 夫妻俩面临的压力更大。 何叔衡为保护妻子,为二女儿举办了三朝宴,生女儿办三朝宴在村里还是头一回,长辈不满但也不再说什么。

没有为丈夫生下一个儿子,被封建思想桎梏的袁少娥对丈夫十分愧疚 。三年后,在袁少娥又诞下一女后,何家长辈的不满达到了顶峰,强烈要求何叔衡纳妾。

何叔衡面对压力给女儿取名为“嗣”,何实嗣,即使是女儿也是他的子嗣。 见何叔衡不肯让步,家中长辈便将同族中的何新九,过继给了何叔衡夫妻俩。

即使偏居一隅,何叔衡依然没有放弃过停下“ 探索 世界”的脚步。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进湖南一师,从此明确了人生信仰,开始跟着无产阶级干革命。

袁少娥虽然没读过书,也知道丈夫在外做的事业十分危险,可她识大体,对丈夫的事业十足的尊重。 1927年,何叔衡的追捕画像在老家大街小巷的张贴,袁少娥多次带着三女一子躲进深山老林。

因裹脚的缘故,袁少娥行动十分不便,多次差点跌落悬崖,还有一次被黄蜂蛰了满脸。 这些险阻袁少娥从来没有向孩子和丈夫抱怨过,默默做好家庭的后盾。

许多年后何叔衡的死讯才被子女们知晓,可袁少娥在老家已等白了头。 每年到了重要日子,她总要何新九去买点何叔衡最爱的雄黄酒。

1957年,83岁的袁少娥病危,她紧紧握住女儿的手嘱托道: “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和你们的父亲葬在一起。”

孩子们泣不成声,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母亲早就知道父亲已经去世了,或许“糊涂点”才能给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可恨何叔衡的尸骨在荒山下被风沙掩埋,多年都无人知晓。

何叔衡后来跟随毛泽东等人展开革命活动,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前夕,党中央就谁去谁留的问题展开了一次会议。 何叔衡一贯是最不愿麻烦别人的,那时他已59岁,听闻即将长征,他早早准备了两双草鞋,不管是去是留,他都是不惧怕的。

不管是去长征还是留驻根据地都是九死一生。 毛泽东感长征长途跋涉,艰辛劳累,何叔衡恐吃不消,遂让他留在后方根据地。

何叔衡对党中央的安排没有异议,他自己也十分担忧跟随长征恐拖大部队后腿,遂摆摆手告别远征的大部队。 殊不知那是何叔衡与毛泽东、董必武等好友的永别。

1935年2月,红军长征部队二渡赤水河进攻遵义之际,留驻部队也面临着险境,他们此时被敌军围剿,为安全撤退,换上便衣一路来到上杭县水口镇。 不料敌人压根不给他们喘口气的机会,一到镇上便被保安团团团包围,不久我军被困在村南的山头上进退维谷。

何叔衡不愿拖累大部队,拿着枪对邓子恢说:“开枪打死我吧!”身体素质本就不敌年轻人的何叔衡,经过连日的奔波转移,早已无法跟上战友们的脚步。

他不愿大家分神,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如今生死存亡之际,他不愿再拖后腿,请求邓子恢了结他的生命。 邓子恢当然不会同意,可何叔衡决心已下,乘警卫不备,跳下了悬崖。

战友们为何叔衡舍身取义的精神所感动,不久后我军突出重围,大部队得以逃脱,何叔衡同志的死讯传播开来。 可27年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众人才得知,何叔衡并不是坠崖而亡。

那日何叔衡绝然跳崖后,在崖底受了重伤昏迷,此时两名巡逻的保安团团丁发现了他,2人趁火打劫,打算搜刮何叔衡身上的钱财。 这时何叔衡醒了过来,拖着重伤的身躯死死抱住团丁的大腿,要与他们决一死战,团丁连开两枪,何叔衡这才真正牺牲。

1962年,新中国清扫余孽,当年的保安团团长落网,何叔衡的真正死因才被众人知晓。

何叔衡将一生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抵抗封建糟粕、明事理,有责任感,懂大义。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后,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只不屑一顾,回家边耕犁种地为妻子分担,边教私塾赚取家用。

进步青年讥笑他为穷酸秀才,可他毫不在意,端正立身,品行是十里八乡的典范。

何叔衡去湖南研学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 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及第一师范附小任教,任教期间,积极配合毛泽东、蔡和森参加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时期,何叔衡积极助力进步青年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3月,参加讨伐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随后,与毛泽东等人创建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在他们的组织下,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等进步青年,先后前往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并赴俄留学。

1920年冬季,何叔衡与毛泽东在湖南,***同成立了早期的***产党组织。 1921年7月,何叔衡作为年龄最大的成员,出席中国***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次国***合作期间,他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湖南发展组织,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曾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担任执行委员。

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后,何叔衡由湖南转战到上海,创办了地下印刷厂,进行秘密斗争。 何叔衡从事许多年的教书工作,爱穿长衫,留着长须,毛泽东便叫他大胡子。

从外貌上看,是一副旧式学究的模样,看起来是一副迂腐的样子。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他精明豁达,而且办事热忱。

何叔衡在上海开展工作期间,被临时的中央领导人认为,他带有旧式的文人习气,便派他到街头参加宣传行动,让他“锻炼锻炼。” 当时人人自危,街头警察和密探在到处扫荡抓捕“反动分子”,何叔衡因不会讲上海话,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很快便在宣传行动中被捕入狱。

何叔衡是一介文人,可面对枪杆子从来没有惧怕过,在警察局接受审讯时,警察看他的穿着打扮实在不像进步的革命党人。 当时抓捕的几乎都是短衫的热血青年,审讯官反复端详了何叔衡后,越看越觉得抓错了人。

便试探着问他: “你知道什么是国民党,什么是***产党吗?” 何叔衡知道他们放松了警惕,便故意说道: “吾乃学者,岂能不知?国民党五权宪法是也,***产党三民主义是也!”

何叔衡又给他们讲起了《论语》,话还没说完,审讯官便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一拍而呵道:“快滚!”何叔衡就这样凭借极快的反应逃过了一劫。

何叔衡出狱后,审讯官拷问别人才知道,刚刚的那个老学究就是何叔衡,抓捕后赏金上万。 审讯官后悔莫及,派人去追捕,早已不见何叔衡的身影。

“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这是何叔衡对子女的教导,何叔衡思想新派,却又不少文人的温润儒雅,在孩子的教育上恩威并施,注重个性的培养。 孩子们热血勇敢,长大后纷纷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何叔衡对妻子体贴温柔,对几个孩子更是宠溺。 族中长辈教导女子要贤良淑德,笑不露齿,何叔衡摸着孩子的头告诉她们,这些统统不必遵守,想笑就大声笑。

村里女子到了年纪就要裹脚,何叔衡内心十分抵触这类封建糟粕,且妻子袁少娥曾告诉过他,裹脚之痛难以忍受。 宠爱孩子的何叔衡自然据理力争,让三个女儿免了裹脚的陋习。

一次何实嗣捅出不小的篓子,上课期间她看不惯校长一味宣传女德思想,在课堂上与校长争论起来,校长气得直哆嗦,便动手把何实嗣拖出了课堂,并通知她退学。 何叔衡弄清事件原委后,安抚女儿的情绪,告诉她反抗封建糟粕的行为是正确的。

二女儿和三女儿,都走上了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道路。 她们在组织上的印刷厂工作,敌军对革命战士的迫害从未停止,地下工作者一边躲避追捕,一边宣传无产阶级思想。

1931年,何实嗣、何实山及其丈夫夏尺冰被捕入狱。 夏尺冰在狱中受尽两个月的酷刑,敌人也没从他嘴里撬出一句情报,便残忍杀害了他。

同志们得知她们被捕的事情,准备前去营救,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爱女如命的何叔衡制止了同志们的营救计划。 他压下心中的悲痛,理智的告诉战友们,两人被捕入狱,我们如今不知她们叛变与否,贸然营救恐会搭上无辜性命。

随后,何叔衡四处打听情报,确认女儿没有出卖组织,才同意了营救计划。

国家大义大于个人情怀,何叔衡怎会不了解女儿的个性,可他无法拿别人的生命去赌。 看着女儿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何叔衡的心痛只有自己知道。

他望着女儿淋漓的伤口问道: “你们怪父亲没有及时去救你们吗?” 女儿们泣不成声,眼神却无比坚毅地摇了摇头,她们和父亲一样,有着同样坚定的信仰。

沉重的伤害,并没有击溃两个年轻女子的心理防线,她们继续奋战在岗位上。 不久后,何实山因表现优异,被派往苏联深造,何实嗣和丈夫一起辗转各地为革命事业奋斗。

1937年,何实山从苏联回到了延安,远离国土多年,她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可等待她的却是崩溃的消息,战友拖着沉重的心情,将何叔衡坠崖而亡的事情告知了她。 何实山捂着胸口泣不成声,三年后,姐妹俩人在延安团聚,何实嗣才知父亲身亡,一时悲痛万分。

父亲、姐姐在外奔波期间,何新九一直陪伴在袁少娥身边,当作亲生母亲赡养。 何叔衡重视子女的陪伴与教育,虽然过继何新九时,他向族中长辈说明,以后绝不靠儿子供养,可他仍然将之视为己出,耐心培养。

1929年,何叔衡远赴莫斯科留学深造,心中挂念妻子儿女,便向儿子寄去一封家书。 信中提到,他十分担忧妻子,并不是害怕她饿死、冻死,而是害怕她在精神上无法得到照料,没有寄托,独自哭泣。

信中敦敦教诲了数十条,为人处世的劝导及建议,何新九将这封信件珍藏起来,并严格遵循父亲的教导。

何新九尽心侍奉母亲,后来创办学校,专收贫苦人家的孩子。 何实懿早年嫁给同乡的王姓青年为妻。建国后,因何家姐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党中央任命何实山为四川省的政协副主席。

小女儿何实嗣多年扎居根据地,任命为文史研究馆的副馆长。 何家后辈们从不拿何叔衡子女的头衔为自己谋取利益,为的就是能够对得起公爷何叔衡。

中国***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埋尸山崖下,尸骨无存,27年后人们才得知他死亡的真相,老一辈的英烈们值得敬佩。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形容他最贴切不过。

在何叔衡牺牲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每年约5万名游客来到他的故居参观。

湖南省宁乡市沙田乡成为了爱国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 旅游 经典学区名录》,打造了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和红色法制文化教育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