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小说:紫禁城的诅咒
今天半个月过去了,今天下午终于全部看完了。
简谦爱笔下的故宫,有一个双眸重影的太后,身体里还有一个女人;有嚼木头发泄压力的女王,有能让刺绣飞起来的小公主,有把满满的爱变成感官无限延伸的小吏,有看不到形体的萨满,有看得见心事的王爷女儿...所以,这本书无愧于奇幻二字。
令人着迷的是,作者在想象中加入了慈禧控制清朝政治事务的历史。尤其是居伦公主长命百岁的部分,想象力惊人。整个皇宫里害怕的,完全臣服的,都是被剥夺了梦想,只能在迷迷糊糊中顺从地活着的人。宫殿下面,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人的“梦”在那里工作。在宫殿里,有一个人在白纸上画莫罗花。她画的花是地下世界的花,那些花养的蚕能纺出最美最神秘的织物。当我读到这几章的时候,我惊叹不已,不忍释手。
作者用他标新立异的想象力把历史变成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故事。每个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围绕着一个200多年前努尔哈赤时期流传下来的诅咒,相互绕圈,活着,挣扎着,战斗着,最后死去。能够把历史上每个人的结局,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融入到小说中,是作者笔触深刻,构思巧妙的表现。
围绕着“叶赫那拉将终结爱新觉罗统治”这一构成整个慈禧时期的魔咒,作者试图写出所有的人,同治和嘉顺皇后、荣寿荣安公主、慈安皇后、皇后、安等。,所以实际上他要考虑的范围超出了“诅咒”的主线,很多内容的出现让人觉得多余和莫名其妙,比如小公主的刺绣,飞入储秀宫的蝴蝶最后被慈禧发现。玉龙皇后喜欢嚼木头而不受光绪宠爱的那一段,可能是仿照《百年孤独》的,但她尝过了,最后玉龙皇后这个角色可有可无。其次,文章多次强调十二个数字的重要性,在《十二剑十二出》等写布西亚玛拉公主的来历时也有提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或许作者忘了。故事很多,略复杂,所以流传很广。有网友说“挖了很多坑却忘了填”,我也深有感触。当然,小说是可以保持神秘感的,但神秘感的存在是建立在读者阅读体验后的解读能力上的。如果完全没有头绪,只是作者随便抛出个人想象,那么这本书就脱离了读者,只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所以不适合作为一部标榜“史诗”的小说。
其次,书本身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好的小说会让人动情。即使是荒诞的小说,在背离社会规范的叙事中,也会让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但是《诅咒》这本书是以一种胡言乱语的风格写成的,从一个人的叙述到另一个人的叙述。这种叙述没有对象,就像一个下午在黑屋子里自言自语,没有倾诉的对象,也不需要别人理解。整本书的叙事主人公不断变化,一章可以换四五次甚至更多。绝大多数段落都是逻辑松散、语言流畅、有时晦涩难懂的独白。人物之间的对话很玄妙,问答都被束之高阁,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过于直白,就不符合书中喃喃自语的哲学风格。但这种语言让读者很难读懂,再加上剧情布局的跳跃性,有时候感觉难以为继。
最后,从书的内容安排来看,总体来说,先说现代社会,再从真飞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一个老朋友的故事,被大公主放给甄妃看了七天。最后慈禧死后,专门用了一章写诅咒的来源,终于回到了现实。全清部分乱,瑕不掩瑜。然而谜团太多,最后“诅咒”主角的土地被淹没。为什么真公主还存在于世,为什么布西亚玛拉附身慈禧实现诅咒,这两个最大的谜题根本没有解开。在这种情况下,删除了娜拉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也就是甄妃鬼魂存活至今的部分,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内容,而删除了第一章所谓的恐怖渲染和最后一章娜拉可以莫名其妙地与鬼魂和谐相处的部分,其实更像是“史诗”。
所以,依我拙见,现在的宣传不应该误导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小说都可以冠以“史诗”的称号,这样会扼杀这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