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样板戏都有什么
八大样板戏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和“样板戏曲”这两个名词,最早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本报评论员称赞京剧“红灯记”的文章和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称赞京剧“胡伟山的智慧”的文章。此后,到1969年底,“革命样板戏剧”、“革命艺术样板”和“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的标题出现在报刊上。
名字叫“革命样板剧”,从1967年5月到6月。当时江青支持的舞台艺术作品云集北京,在6家影院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称之为“革命样板剧”或暂称“八大革命样板剧”。
样板戏的特点
由于样板戏基本上改编自观众熟悉的各种地方剧种、小说、话剧、电影等,加上是民众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改良了唱腔和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演绎而成,在样板戏的舞台上,充满了浪漫神话般的瑰丽,气吞山河的壮美,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样板戏完全政治化、神化工农兵英雄人物,兼具浓郁的阶级斗争色彩,又带有不可克服的艺术缺陷。
工矿企业、机关团体、大中小学以至街道居民布置学唱样板戏,而且,演出时不能改动戏中的一个道具、一句唱词,一招一式都不允许走样,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