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岳飞、郑和、郑成功和文天祥的故事。
[岳母纹身]
民族英雄岳飞是中国家喻户晓、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赞美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赞美婆婆纹身的故事也很流行。
但是,婆婆纹身的故事在历史上是没有依据的。宋人笔记和野史都没有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约克写的《金拓歌编》。婆婆纹身始于元人编纂的《宋史传》。书上说:“初铸弓,飞脱裙,背铸。‘精忠报国’四个字,深入肌肤。”但是书上没有注明这四个字是我婆婆写的。
到了明朝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写的《仲晶纪》,只提到岳飞背上有“以纯心救国”四个字。嘉靖三十一年(1552),熊大本《吴钟传》记载,岳飞看到汤阴故里有人为生活所迫,聚在山中勉励自己和他人,于是去请工匠在背上深深纹上“精忠报国”二字。明末由李梅创作、冯梦龙修订的《仲晶旗传说》中说:“石燕飞背上有四个字,为张喜安所刺,为凌飞所刺。”果真如此,“精忠报国”在岳飞当上将军后被张喜安捅了一刀。
“婆婆纹身”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杭千才评《仲晶说约》,全书第22回,题目是《化名誓入王佐,刺死仲晶婆婆授意儿子》。内容是岳飞不是杨幺的使者王佐之所聘,其母怕日后有不法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如果她一时受骗,一时不忠,她的名声就毁了。于是他向神灵和祖先祈祷,并在岳飞的背上纹上了“精忠报国”的字样。这本书叙述的是婆婆纹身的时候,先用毛笔写在费姬的背上,然后用绣品针刺,再用醋墨涂抹,使其永不褪色。详细描述一下。但也有学者认为,纹身是一项有着严格操作程序和技巧的绝技,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婆婆是家庭主妇,不可能有这个本事。很明显,作者是根据一些元明传记中对岳飞背上文身的叙述,经过想象和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所以,岳飞背上有纹身吗?纹身是什么?谁的手捅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
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向来以“精忠报国”著称于世。但是,岳飞背上的字是谁刺的,《宋史》并没有记载。民间有很多版本。一种说法是婆婆刺了鼓励岳飞报国的话。也验证了岳飞背上的文身是宋代军制造成的。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从何而来,至今仍是历史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纹着“精忠报国”,历史上确实有过。大概源于婆婆愿意鼓励儿子去打仗,但不是婆婆纹的。据宋人《岳飞传》记载,岳飞在狱中时,秦桧等人曾秘密要求审问贺铸。岳飞义词严谨,他强烈反对金龚俊。爱国罪是什么?而在何柱的脸前,“开叉的衣裙用后背显示铸造,有‘精忠报国’四个字,深入肌肤。”威风凛凛,正气凛然,这让贺铸的羞字很差。
岳飞的母亲姚是农妇,不太可能识字,不可能亲自在岳飞背上纹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但很有可能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安心上战场,请人在背后捅岳飞一刀。
关于岳飞背上的纹身还有一种说法。岳飞长期怀有报国之志,三次参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19岁首次入伍,背上纹身大约在这个时候,因为北宋末年还在实行“为兵纹身”的制度。所以岳飞在背上纹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家正规军完全依靠募兵。汉唐和元明清都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服兵役的一种。只要这个国家的公民被迫服兵役。宋朝的募兵制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所以宋朝的军队都是国家出钱的雇佣军,人员来源复杂。游民、饥民、犯法的人都有可能被征召入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自赵匡胤以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为士兵纹身”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操作制度。只要是招募的士兵,都要纹上作为记号。赵匡胤认为军民应该分开,分别控制,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哀也说:“艺术始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学会了从四面八方聚集流氓,文身为兵。”据古籍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用针(类似管状针)在身上划字,直接刺入皮肤,涂上药酒而成。
在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纹身。一个是皇军,这是国家的战斗部队。一个是湘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如修桥修路等,都是由湘军完成的。皇军和湘军都有自己的定数。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纹身的内容基本都是所属部队的编号,而不是其他内容。这使得士兵无法随意流动和逃跑。还有狱兵,比如水浒传里的林冲。犯罪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有徭役性质,也会打上监城指挥之类的东西。
从岳飞背上纹身的内容——“精忠报国”,不可能是他入伍当兵时刺的。而且纹身的位置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在宋代,纹身的士兵被称为脸。起初是纹在脸上,人为地把军人和普通社会阶层区分开来,是对军人的一种歧视。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很低。公务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人,社会地位很高,军官受到社会的严重歧视。因为那是一个尊重文学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士兵也不例外。当然,也有很多开明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对军人的歧视不太好,希望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许多纹身被改为纹在手臂、手掌、手背或下巴上。而且给士兵纹身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或者违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选择在脸上和手背上纹身。如果像岳飞那样把它刺在背上,那就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功能。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精忠报国”不符合“文身为兵”的征兵制度。
有一些关于岳飞的史书记载,“精忠报国”写成“精忠报国”。这大概与宋高宗有关。岳飞在抗击金兵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岳飞,当时的皇帝宋高宗给了岳飞“忠诚的岳飞”几个字,并让他的手下制作了一面写有“忠诚的岳飞”的旗帜。以后每当岳飞出征,都会带上这面写着“忠诚岳飞”的大横幅。明清以后,“精忠报国”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其实是明清人的误解。
到了明清时期,从“精忠报国”到“精忠报国”的转变,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皇权,因为“忠”字是宋高宗给的。我想激励当时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精神。事实上,在元朝,蒙古人占主导地位,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人统治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外患还是很严重的,北方的蒙古势力也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体人民都需要以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人的政权。于是,“精忠报国”逐渐蔓延为“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