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短篇小说《破碎的媳妇》的结构分析

马金莲的小说《破碎的媳妇》描写了初出茅庐的农村妇女雪花在婆家的第一年以及她内心的思想感情。小说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尤其是整部小说的结构安排很精致,值得借鉴。

下面分析一下小说中使用的“曲折”写作技巧:

原文第一句是“数着日子,雪花知道该收拾房间了。”——简单明了,设置悬念:哪天?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写道“雪花在拖这个身体”,很清楚地说明了雪花的怀孕状态。

接着,作者描写了扫雪扫炕的细节,强调了她内心的一些微妙感受,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接下来,“扫炕角的时候,雪花的动作慢了下来,两眼望着炕角,不由得想起了刚来时的情景。”这句话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雪花结婚那天的场景,进一步证实了雪花“新媳妇”的特征,同时也隐约为婆家的性格埋下伏笔(没有附上喜字,说明雪花不被重视,雪花认为“婆家真的很粗心,甚至忘记了这件事。”,显示了她乳臭未干和纯粹的善良)。

然后,作者介绍了雪花结婚前的生活:学习过,工作过,有媒人来提亲过。雪花妈妈对这段婚姻很满意,而雪花总是很迷茫,既兴奋又有点难过,又有点难过,在心里某个地方撕扯着,难过的是什么,我说不出来。作者真实细腻地刻画了雪花内心的困惑和纠结。

以上是小说的第一波跌宕起伏,主要以倒叙的方式进行,简单说明一下主角的背景。

接下来作者用一句话把雪花从回忆往事拉回现实生活。“雪花心里在想,但手边从来没有停过。”对了,她还在扫炕。炕上土大,雪花“看着尘土飞扬起来,在空中飘了一会儿,又落回原处,心中浮起一个念头。”一开始很模糊,后来就清楚了。有了这样的想法,她的内心是有点悲壮的,悲壮中有一点悲伤。“这一段为后面的文章打好基础,设置了一个悬念:悲伤是什么?作者笔锋一转,引出了小说的二嫂这个人物。”嫂子在院子里叫娃娃,声音忽高忽低,喊了几声。她转向窗户,蹲下来往里看。“然后,描写了雪花和嫂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几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刻画了嫂子的性格和人格。嫂子聪明,有心计,狡猾。嫂子的性格和雪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雪花老实、隐忍、勤劳。

小姑总是暗地里欺负雪花,雪花却不敢反抗,忍气吞声。这是我婆婆看到的。原文说:“婆婆也看出了玄机,就偷偷摸摸地摸了摸雪花,说人活着不要太老实。”,由此,引出了三号女丈母娘。小姑对生活很不满意,经常抱怨,话外责怪婆婆。雪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的夹缝中,每天如履薄冰,但她并不傻,从日常琐事中逐渐明白了与小姑子、婆婆的相处之道(这些细节描写很让人想起林黛玉进贾家时“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

雪花怀孕后,嫂子旁敲侧击,问雪花喜不喜欢吃酸的或辣的。小姑的潜台词是刺探军情,很想对付雪花。在这里,作者写得很精彩。先是他写到雪花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小姑在给自己设陷阱),然后作者写到“怀孕的季节呢?她问侄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妯娌间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中,雪花已经不是以前的榆木脑袋了。她变聪明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大嫂生了两个男孩,在婆家的地位稳如泰山。在雪花面前,她卖老,处处压制雪花。原文说,“这种骄傲让雪花有负罪感。雪花认定她怀的是女的,听起来她和小姑怀孕时的征兆完全不同。雪花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所以她不禁想起了丈夫。如果他在这里,他就不会这么孤独了。”在这里,作者第一次提出了第一个英雄的丈夫。读者不禁要问,雪花怀孕了,她老公呢?别急,这是作者留下的悬念。

以上是小说的第二波跌宕起伏,主要靠倒叙来推动。此时的雪花心里已经成长了很多,整天都在摸索和婆家相处的方法。

作者又一次把雪花的思绪拉回了现实。原文说:“扫炕,雪花歇一会儿被褥。”。看着满满一簸箕的灰尘,我奇怪自己为什么扫了这么多。心里轻松了,感觉踏实多了。”然后雪花继续工作:洗衣服,洗澡。洗澡的时候,她自怨自艾,心想:“我老公已经出来94天了,离县城的工地很远。但是,电话偶尔来一次,是他公公婆婆接的。”这段话回应了“丈夫去哪儿了”的悬念。“而且还暗示公婆用封建家长制对待媳妇,不人道。

雪扫炕的第二天,她生了个孩子。至此,整个故事进入序列。生宝宝前,雪花担心婆婆不给宝宝做新衣服新被子。我通过回忆嫂子和村里女人的聊天,说明了当地的农村风俗,展示了当地的闭塞、愚昧和落后,说明了故事的背景。

雪花生了一个女孩。婆婆有点失望,但每天还要伺候她,言语中颇有怨念。雪花这时才知道,婆媳之间的恩怨,是从争夺这个大家庭的控制权开始的。小姑利用生了两个男孩为婆家传宗接代,把婆婆给耍了。婆婆说不出的痛。了解内情后,雪花对婆婆表现出同情。

孩子出生很久了,公公一直没给孩子起名。嫂子的狡猾本性又一次显露出来。她言语之外调侃雪花,说她刚生完儿子,公公隔着窗户选了个名字。时间久了,雪花也不在乎名字了。她利用分娩好好休息了一下。她在婆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从来没有这样休息过。后来她给女儿起了个外号,在心里偷偷叫。

以上是小说的第三波跌宕起伏。雪花已经渐渐适应了婆家的生活,从一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女人。她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在新生的女儿身上。她的生活重见光明。

雪花的父母来看她,婆婆和婆婆一起聊天,感叹现在的媳妇比当年幸福多了。婆婆一直瞟着炕上的雪花,意思是:你满意了。生下女儿后,雪花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女儿在一起,回想以前的时光,感觉那些空落都像梦一样遥远。”女儿给平淡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她期待着女儿未来的美好生活。

天快黑的时候,下雪了。雪花躺在窗户上看着外面的大雪,思绪飞扬。这里作者用了一整段描写,借景抒情,点出小说主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雪花真大,一片连着一片,一片压着一片,向前挤,然后从云缝深处落下。飘在空中的时候,它们似乎不愿意落到地上,犹豫着,悠闲着,又有点无奈。雪花飘落的场景就像女儿出嫁。在媒人的牵引下,他们落到不认识的陌生人家里,慢慢融化自己。汗水和泪水,连同泥土,交融在一起,艰难地开始另一种生活。"

这是整部小说的结尾,隐约暗示了一代又一代农村劳动妇女相似的命运,令人尴尬。在结尾,作者对这些女性的命运深表同情,并高度赞扬了她们的毅力,这有效地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清新脱俗。

马金莲在《断了的媳妇》中塑造的主人公雪花是农村妇女的缩影,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他们善良、勤劳、隐忍、踏实。嫂子和婆婆,代表的是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村妇女。他们无知,狡猾,可悲。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赞美雪花的同时,刻意贬低自己的嫂子和婆婆。她从挖掘人性的角度,以冷静内敛的笔调客观地刻画了小姑子和婆婆的人物形象,笔下包含着对他们深深的同情和怜惜(婆婆不接电话和小姑子向婆婆摔脸这两个细节分别刻画了他们内心的委屈和挣扎)。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让小说中的人物真实而富有感染力。这种对卑微小人物处境的敏锐洞察和对其人物形象的深入挖掘,体现了作者博大精深的情怀。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胸怀可以和曹雪芹相提并论。此外,“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都出自村妇之口,反映了当地重男轻女的封建愚昧民风。看完就疼。

评论家们说马金莲的小说中有一种罕见的“干净精神”,他们对此印象深刻。她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总能挖掘出隐藏在人性褶皱深处的最美好的东西,用平实的文字呈现出来,不添油加醋,只是还原和呈现,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令人动容。每看一篇她的文章,我都会从心里生出一股澎湃向上的力量,心中所有的美好瞬间被唤起。我认为这是马金莲小说的最大价值。她在小说中所宣扬的思想,简单,普遍,属于全人类,经得起人心和时间的考验。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希望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之路永远是真诚的,充满泪水的,就像西海固那片厚厚的黄土地一样。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