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慈禧,光绪是叔侄,溥仪是哥哥,但他低调教书。晚年生活如何?
末代太子溥仁就是这样一个愿意在半山腰停下来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拥有与世界相处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个言行谨慎,懂时代,懂大局的人。
他出生于皇族家庭,地位显赫。溥任的祖母是慈禧,末代皇帝溥仪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光绪皇帝是他的叔叔。溥任生来就站在最接近权力的地方,明明是最有机会追求名利的人,可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教书育人,低调到死?
出众的人生经历:生于王朝败亡,眼见楼塌。
清代孔的《桃花扇》。书中,苏昆生这位老艺术家唱着挽歌,尽情地抒发着自己:“我见过玉树、金陵的莺声,秦淮水岸的花开得早,谁知容易化掉!看他从竹楼升起来,看他待客,看他楼塌了。”溥任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1918九月,溥任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的摄政王府。当时正值清朝衰落,溥任见证了皇族的衰落,经历了沉重的历史。他已经用一只眼睛看到了太多,见证了太多。
溥任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清政府回归后;伪满洲国虚张声势之后。
他知道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所以溥仁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追着改变什么,他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溥仁一生平和、诚实、平和、简朴。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将自己尊贵的爱新觉罗改姓为普通的金,并自号金友之。
“朋友”是溥任一生的象征。他知道时间,了解大局,对人对己都很友好。“不要被夸颜色好,要把纯真留在人间。”
热心教育:一生不放弃爱和善良
刘禹锡在《五一巷》中写道——老王谢阎飞入寻常百姓家。朗朗上口,广为传唱。溥仁是堂前燕,所以飞是一生。他愿意平凡,不怕平凡,愿意做一个普通人。
溥任看似卑微的家庭飞出了两个皇帝——光绪皇帝载湉和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去东北复辟满洲时,还邀请弟弟溥仁一起“复辟”。溥仁婉言拒绝。他虽然从小受到封建主义的教育,但思想开明,讲道理。愿意有正确的态度,在对错面前坚定。
溥仁的父亲是摄政王载沣,他的父亲曾经在朝野掌权。然而,辛亥革命后,一切都变了,父亲去职,皇室名存实亡。他们的生活一穷二白,父亲年事渐高,一大家子老少的生计全靠溥仁。现在回想起来,溥仁还是觉得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后来,当家里的一切都安定下来时,30岁的溥仁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得到父亲载沣的同意后,他卖掉了自己长期收藏的皇家珍宝,创办了北京叶静小学。
地址选在王太子府的老房子里。房子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条件恶劣,但溥仁并不在意,也没有刻意修剪让其自由生长。他一心扑在教育上,其他一切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
溥仁亲自担任校长和教师,他的父亲载沣担任学校的主席。他还邀请他的姐姐和其他几位老师参加叶静小学的教育。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学校蒸蒸日上,学生人数高达300多人。
直到新中国成立,溥仁才主动要求上级把叶静小学交给国家。让北京叶静小学成为一所公立学校。因为他知道,让学校教育公开是学生和老师最好的选择。
办小学是他一生的心血,可以把他当私有财产。但是他有长远的眼光,他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为了学生,他愿意做一名平凡而光荣的人民教师。
溥仁坚守岗位直到退休,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溥明智的选择,朴实的品质,勤奋的努力,过着感恩和善意的生活,显示了他真正的贵族品格。真正的贵族品格,从来不在于奢华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一颗对人民充满爱和奉献的心。
安享晚年:写书说自己沉迷公益
退休后的溥仁本可以选择无忧无虑的生活安享晚年,在家里逗鸟养鱼养老,享受宁静悠闲的天伦之乐。
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马不停蹄地投身于历史研究。溥仁日夜著书,潜心研究。他原本是皇室成员,他的清朝历史著作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因此广受赞誉。
晚年,溥仁继续出版了许多著作,如《清末太子生活与习武》、《纳兰性德与通集》、《清代的饮食与医疗偏见》、《酒徒的回忆》等。,还编纂了他父亲载沣的《造德日记》等。
同时,他也甘于一生清贫简朴,却又热心公益。他从来不吝啬为祖国捐钱捐物。溥仁曾多次将家中收藏的各种价值连城的皇家珍宝捐献给国家。包括很多皇帝的真迹和各种珍宝,名人字画,古籍典籍。
在资助公益事业上,溥仁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多次向希望工程、灾区人民、民族中小学捐款捐物。溥仁关心群众和满汉民族的团结友谊,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溥仁活了97岁,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甘于贫穷,识时务,有智慧。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诠释了一个真正贵族的模样。把自己奉献给人民,用一颗充满真诚和爱心的心去爱这个国家。
他是真正的皇室贵族,人品高尚,给了亿万鄙视末代满清贵族的人一个完美的答案。溥用他的敬业、真诚和对义的深刻理解,洗刷了人们对晚清历史的轻视。
他是无数所谓“皇族后裔”的榜样,也是无数同宗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正如历史学家贾所说,金友芝的葬礼是对中国王朝历史的告别。“他的死就像一个句号,”贾华英说。“他是溥仪最后一个兄弟,所以一个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