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远嫁内容简介
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父贾政,母赵姨娘。因其庶出所以一直未能觅得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探春为人机警聪敏,用凤姐的话说,敢上哪个有福气的不挑正庶娶了她去。最后远方的一位王爷家聘下探春,探春被迫远嫁异乡,但也因此而躲过了抄家一劫。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在《红楼梦》里,探春远嫁海外做王妃,有多处伏笔和暗示,我择其所要,简述如下:
那么,探春远嫁海外,具体是到了哪一国度去了呢?对于这一问题,红学界至今未见定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探春是远嫁到了“真真国”。
“真真国”?这一国名,古今中外,闻所未闻。如果说曹雪芹虚拟这一国名,那似乎也虚拟得太马虎,太没水平了。因为它既无诗意,亦少涵义,实叫人有点不可理解。再说,薜宝琴说“真真国”女孩子之前,已说了“西海沿子”这一地名,曹雪芹何苦还要薜宝琴接说“真真国”这一虚拟国名?实际上,雪芹完全可以不提任何国名,这样,显然对小说的创作以及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更有利一些。
我带着疑惑,仔细研究了所谓“真真国”三字,结果证明,曹雪芹从未虚拟过“真真国”这一国名,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虚拟什么国名。
我们看庚辰本《红楼梦》,因为这个版本是曹雪芹生前亲手修订,文字最为可靠的版本,有关所谓“真真国”是这样写的:宝琴笑道:“……。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色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她好看。……”
注意,这里面宝琴是说:“谁知有个真真国色的女孩子”,而并不是说“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真真国色”,是极言女孩子的美丽,与宝琴所说的一大段话,是完全统一的、和谐的。然而,不知为什么,有些红学家竟认定庚辰本《红楼梦》的“真真国色”是“真真国”三字,“色”字判为抄写者妄添。要我说,这是轻率的,庚辰本上的文字,只要不是明显的错误,当充分地予以保留。(同样情况还发生在第五回,元春的判词里。庚辰本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然红学家不知为何把它改成了“虎兕相逢大梦归”,其中隐义完全被埋没,对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对于曹雪芹的原文究竟是“真真国色”,还是“真真国”,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途径予以证明。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真真……”及“……真真……”这样的句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有二十多处,此说明这种句法,是写作者的习惯用语。我们知道,曹雪芹是南方人,离开南京到北京去时,他已十三岁,留下南方口音,不足为奇。至今,南京人说话,还是很喜欢说“真真”如何如何。
有人说“真真国色”在语句里文法不通。如要这么说,则《红楼梦》里,文法不通处多矣!如探春说“……咱们倒像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里面“文法”通了么?程高本为了文法通,改成“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改得简直可笑之极。它失去了当时探春心中生气,因而说话很急的口语韵味,把说话当成了写文章的书面语。
——还是言归正传。探春既然不是嫁到子无虚有的所谓“真真国”去,那她到底远嫁到了哪里去了呢?要我说,曹雪芹把探春远嫁到爪哇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