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报》8月29日发《一副“失对”的对联》

一副“失对”的对联

——说康有为《追颉·扶和》联真伪

诸荣会

康有为五言联“追颉羲槎杪,扶和日汲高”(纸本行书?128×?30cm×2),今藏于上海朵云轩,《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6—清代书法)也收有此联,可谓康氏一件“名作”。但是围绕此联,人们又一直多有质疑:

一是此联书法似过于荒疏草率,面目与多数康氏书作明显有异。一是“败笔”明显过多,几乎所有的撇画都写得浮滑,整幅作品露锋、破锋、渴笔太多;二是下联最末的“高”字,竟然写了一个草书——康氏对联书法中是极少写草书字的。

二是联语似乎失对。除上联的“追”与下联的“扶”二字能对上外,其他字似乎都不对仗;如果对中国传统联语更熟悉一点,倒不难由此联联想到一古联:“追颉天槎杪,扶羲日汲高。”于是有人推测——康有为这样的国学大师,如何会抄录抄录传统联语而抄错得如此离谱呢,或许只有那些仅有几分笔墨功夫但文理不通的造假者才会出这样的纰漏吧?

总之,无论就书法论还是就联语论,将此联目为康氏真迹似可存疑。

然而,真的仅凭这两点就能认定该联非康氏真迹吗?

首先就康氏书法来说,不说康有为的许多应酬之作中败笔、失误时显是常事,即使是他的“杰作”中,失误和败笔也常常难免,或许正是为此,潘伯鹰先生曾形容康氏书法“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此话并非全是对他的污蔑。再则,就本联来看,以笔者之见,其中的“追、颉、和”等字,写得还是相当精彩的,是典型的“康体”,绝非一般作伪者能写出。所以说,不能因为一联中有几个字,甚至多数字写得“好”与“不好”来断定是否是康氏真迹,因为“好”“不好”与“真”“不真”(假)是两回事。

其次再就联语来说,说此联失对,其实是在对康氏该联语误读的情况下做出的误判——康氏此联并非是对古联的抄录,而应该是对古联的櫽括。

那么康氏此隐櫽联语竟然是什么意思呢?本人搜遍现有资料,发现至今没有人进行过解读和翻译。究其原因,或许是大家都觉得它读不“通”而都没有细读吧?

然而康有为这样的一位国学大师,竟写出一副明显文理不通的对联,终究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吧?

其实,此联并非康有为抄录的笔误,也非隐括得文理不通,只是我们要读“通”此联,须联系康氏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书法艺术观。

众所周知,康有为虽是一位书法家和书论家,但是其首先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最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其实并不在书法,而在于改良社会。因此,他的书论,常常不从书法本身出发,而从自然、社会出发——他只不过是借对书法理论的阐述,来达到宣传自己社会改良思想的目的,甚至可以说,他所著《广艺舟双楫》等书论,名义上是书法理论著作,实际上只是其社会改良理论的组成部分而已。那么他的社会改良有理论的最基本主张是什么呢?众从周知,便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推行资本主义;再具体一点,就是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让“戊戌变法”的主张成为现实。了解了这一点,或许我们便不难理解,康有为为何对古联不满,而要另外隐括一联了:古联语与他以论书为名求议政之实的一贯作派不合,更何况古联语上下两联都在论书,本身作为对联有犯“合掌”之嫌。于是,他便将古联语上下两联的论书内容全合并在上联中,而下联则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即学习日本以改变中国的现状和提高中国的地位;因此,下联中的“和”“日”二字,应该是“大和”“日本”的意思——如此虽有生造词语之嫌,但是在联语中为了对仗,临时一使也是允许的。因此,此联不但并没有失对,而是基本对仗的,只不过如此对仗非康有为不能为而已。

综上所述,此联虽在康有为书法中算不得上乘,但为其真迹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