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代有个理论叫“父母子女忘恩负义”。谁能具体解释一下?
在我不能理解古人思想的时候,我知道当代的一些人,比如钱钟书、胡适、李敖,也是持这种观点的。
他们指出,孩子的出生是父母之间自私的欲望和某种动机的结果,而不是孩子自己的要求。发自内心的,谁愿意来到这个纷扰而邪恶的世界?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父母不应该假装是恩人,而孩子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
我从来没有否定过父母的恩情,但我不认为父母是我的恩人。我爱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也爱我。孝在诸德之首,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不管父母有没有生过我们,我们都要时刻牢记父母对我们的好!
* * * * *详细解释如下。
孔融(153-2008)公元二、三世纪,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20个孙子。他“年纪轻轻就有天赋”。当他十岁的时候,他参观了李颖。后来韩写这个故事说:
整合年轻有才华。十岁时,他在首都与父亲团聚。当时的,河南殷人,以简朴为荣,不虚度客。他不是当代名人,和他的家庭有联系。我想看到人,所以我造了假门。说话的人说:“我是李家的孩子。”门已经开了。英请求宽恕,说:“高明爷爷对他的仆人尝过仁慈,而不是拥抱他们。”但是,第一先生比你父亲的祖先李老君更有义,师友是一生的朋友。“大家都坐着叹气。太宗的大夫陈炜随后赶到,坐下来告诉惠。魏曰:“夫人小而智,大而不足为奇。”容英回答道,“你先前说的话不会对你有好处吗?假的笑着说:“一个聪明的人必须是一个伟大的仪器。"
孔融十六岁入狱,以至于通缉犯张俭投靠了孔家来,孔融为弟弟孔宝做主,收留了张俭。事情发生后,孔融说要负责任,孔宝说:“不是我哥的错,他才来找我。”。他们的母亲说她是家长,她有责任。“——门争死”,侠义感人。后来皇帝决定由孔保掌管,孔融出狱。
青州刺史孔融被袁谭围困。至夏自春以来,守城者只有几百人,他危在旦夕,却“读了几本书,谈笑风生”。在城市陷落的那天晚上,他的妻子被抓了,他得以逃脱。
孔融反对恢复体罚,曹丕私收袁绍媳妇,曹操禁酒。.....与曹操。恶棍吕赤捉弄了他。最后,吕翠指责罗志、孔融“招降追随者,欲行不轨”,说他“谤毁朝廷”,“不守朝廷大典”,“罪大恶极”。于是孔融第二次入狱,最后全家被杀,享年56岁。《后汉书》中这个悲剧的故事是这样的:
曹操已经积累了怀疑和嫉妒,但吕赤又是有罪的,所以他命令总理的军队想办法提供一个祭酒。他说:“少府孔融,原在北海,见皇族不安分,遂招徒,欲行不正之事。他说,‘大圣之后,我灭于宋。‘如果有世界,我为什么要用金刀?’。并与孙权一起发表言论,诽谤朝廷。及入九柱,不按礼,秃巾微行,遽然进宫。之前和米恒白聊过,说“一个父亲就是一个孩子,那有什么关系?”?论其本意,真的是色欲!孩子对母亲来说是什么,是不是也很可笑?比如中间发了东西,就丢下了!”因此,它更受到恒的称赞。平衡意味着和谐:“仲尼不会死。”容曰:“颜回复生。”如果你违法,你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书,被囚禁弃城,56岁时,妻子被诛。
刚开始的时候,女的七岁,男的九岁。因为她太年轻太虚弱,所以她放弃了。二子下棋,融合不动关。左右说:“为什么父亲买不起?”回答:“安的巢被毁了,但她的蛋没有破!”主人有肉汁,男人渴了就喝。女人说:“今天的灾难会持续很久。为什么知道肉的味道平平?”哥哥哭着停下来。或者和曹操通话,然后杀之。他接过来,对弟弟说:“如果死者知道了,那岂不是一种想见父母的愿望!”伸脖子是惩罚,颜色不变,所以会疼。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名人,也是“建安七子”的首领。在政治主张上,他不失名誉、失士气,而且“不讲道理”,不太高明;但在哲学观上,他的“父母对子女忘恩负义”是最壮丽的,他最后殉道而死,这才是主要罪行。吕翠揭发孔融有罪后,曹操的《孔融罪令申告》中有这样的结论:“此州人说平原米恒受统论之教,以为父母与他人无亲属关系,如持器皿,遂置之。.....这是违背天道的,是混乱的。“结论是,如果你这样做,你会杀了人。
孔融《父母对子女忘恩负义》之前,王充在《论衡》中就有第一声。王冲说道:
儒家说:天地生人,荒谬!天地和合,娃娃自生。犹大夫妇和睦,孩子是自己生的。夫妻和睦,但当时不想要孩子。他们的激情一起移动,他们有孩子!而夫妻不生子,以知天地无生人。
正因为王充认为夫妻对生孩子不感兴趣,只是“性欲一起动”(性冲动性交)的产物,所以他的开明观念最能引起其他开明人士的看法。果然,当他到达孔融时,孔子的孙子,第二十代,提出了灵光乍现的惊人论点。他说:“父亲和儿子是什么关系?论其本意,真的是色欲!对母亲来说是什么,对夏薇来说也是什么?比如中途送东西,他们就走了!”换句话说,就是更进一步,把母子关系看成是把东西放在瓶子里的关系,更加露骨。
继王充和孔融之后,文献中这类讨论的例子如下:
《斋藤优子语》卷126:石的人生是目的的,所以他应该在父母出生前看到他们的脸。黄贝里,出家人,与母亲有云:“先待在这姥姥家”;作为父母的寄宿处,其无情和灭绝的本性可想而知!盖不知道家早就以“送东西”“送东西”著称,比“寄宿”还要矫情。古希腊诗人也说过:“你不要想你父亲是怎么得到你的!”你只不过是一个欲望的士兵,你没有一个干净的耳朵”(如果你记得est,哦,你的父亲是如何播种.....你的艺术萌芽于大陆的情欲和一滴污秽)。在后来的诗中,有很多熟悉的东西。下面举几个例子来总结一下。17世纪一部著名的英国作品:“你儿子被骂了,但他不服,就反唇相讥,‘你为什么生我?我一开始并没有乞求出生!”你会这样吗?”(如果你的儿子/证明不服从,责备,反驳,/“你为什么生我?我没有追求它!" )②;在另一部剧中,两个角色互相交谈。有云曰:“翁若生你,你杀之,足以报恩。”B回答,“老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没考虑生我,我只告诉自己我很幸福。" (,twas为自己着想,何neer ' ' er在生意上想到我)(3)海外宣屈鲁说小人国的法律说父母生孩子是出于情欲(由情欲的同时发生),所以孩子不必有恩慈(4)。当代波兰小说中,母亲告诫未婚女儿不要搞外遇怀孕,说“可是我不想家里突然有了孩子”,女方愤怒地回答“你生了我,先问问我!”(你没问我想不想生)⑤;在一部意大利小说中,母亲责备女儿说:“你不能这样和父亲说话。”(guarda che non dovresti ripondere cosi a tuopadre)女(alzava le spalle)说:“我当初并没有要求生,你们两个也很擅长,所以我生了。”(Ionon Avevo Chiesto di Venere Al Mondo。Miciaavete Fatta Vemire) ⑥我国的老字号是“孝”,所以很少有人像孔融那样说话。
另一方面,站在父母立场说话的钱钟书还举了其他例子:
18世纪,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夫人写信给她的女儿布特伯爵夫人:“你不必觉得我出生了,就像我不感谢你的到来一样。俗中谬误甚多,每每想到有孝心的绳女,这辈子都没听说过。”(你不会因为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感激我,就像我不会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而感激你一样,而且我从来没有利用过那个普通的地方(就像大多数普通的地方一样,是错误的)论点来检查任何情书的回复。《凡夫俗子的图书馆》,400)妈妈努力了很久,但持这种观点的特别少。
这种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说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讨论过,是由王引起的,他写信给胡适说:
杰作(《我的儿子》)说:“树无意结果,我对你毫无感激之情。”这和孔融说的“父亲之于孩子”有什么关系!..... "“孩子对母亲来说也是可笑的!..... "几乎一样的语气。我会放过他的。上面写着,“但既然你在这里,我就忍不住要抚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类的义务,不是你的仁慈。”这是父母说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儿子可以模仿同样的语气说:“但是我既然来了,你就不能不养我,教我。那是你对人类的义务,不是你对我的好。”然后双方池在一起,简直就是亲子关系。一方面变成了一瘸一拐的债务人,一方面又变成了一瘸一拐的债权人,实在不公平。平心而论,老派的观点是,生在一个社会,未来有多远,什么都要负责是不对的,因为父母只想要儿子。但按王先生的看法,奉承将军儿子,把他当成“白吃白不买单”的顾客,未免太“矫枉过正”了。
现在我不打算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了。我先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朋友把我养在他家几年,给我提供吃的,然后帮我交学费,直到我能独立生活了,他才会放手。这位朋友虽然许了一个大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大恩人,但是他并不想让我报答他。我能不能问问自己,我的良心能不能就这么低头跟他走了?我觉得亲子关系,不管怎么改,永远比朋友深。即使你把我当作你的朋友,你也不能说“你没有善待我”,如果有阿宝舒再世,他把我当作管仲。
杰作最后我说:“我要你做一个开放的人,而不是我的孝子。”这个我不是很反对。但我觉得应该加一句话,可以说“我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而不仅仅是做我的孝子。”为什么要加这个词?因为孝顺儿子也是一种做人的信条,与“关爱兄弟”、“信任朋友”、“热爱群体”同等重要。旧时代的理论把所有的善行都总结在“孝”字上,确实充满了流弊。但“孝”和“贬”这两个字必须排除在生活范围之外,仿佛一个做孝子的人就不能成为正直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做一个正派的人,就要下定决心做一个不孝之子。总之,先生把“孝”字当成了做人信条的对立面。我以为“孝”字虽然没有“万能”的能力,但还是可以用做人的信条打。为什么要这么“坚决”,坚持要“驱逐”他?
几个月前在一个地方谈北京的新思潮,和第一代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是王先生的同乡。这时,他打断我说:“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胡适之视为洪水猛兽。其实这个人的旧德还不错。”说出来,引起事实来证明。我自然相信。从这位同乡的话来看,毫无疑问,先生平日里不肯对父母做“孝”字的反面,我怕的是,基于浅声岁月,我在用金钱攻击名人,敢拉起盖子的时候“肆无忌惮”。比如昨天在周报上看到先生大作的人,可以说:“胡老师教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千万不要做父亲的孝子。”长期以来,社会上充斥着这种讨论,父母生病了,饥寒交迫,甚至死去,你也可以不管。我也知道,王先生的本意无非是看老家太“束缚”,急于为他换个空气。难怪他走得太远了。以前朱惠安说得好,“师者如醉”,现有的中国人大多是真的醉了。先生可怜他们,要他下令勇敢,尽最大努力把他从东边扶起来。我怕我逼得太紧,又会掉到西边去。那不是和不举一样吗?不幸的话,连命都送人了。你会委屈谁?
胡适的答复如下:
王充孔融说的“父母对子女忘恩负义”已经很久了。曾经有人说我曾经提倡过这个,但是我真的不敢承认。直到今年生了自己的儿子,我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孩子本人并没有自由地声称出生在我家。我们的父亲未经他同意就给了他生命。况且我们也不是故意给他这种生活的。即使我们没有意图,我们怎么能邀功呢?你怎么能认为你亏欠他呢?他无意求生,但我们生下了他,我们只为他感到难过,更不用说“感谢这座城市”。我们浑浑噩噩地给社会增加了一个人,对这个人将来的痛苦和悲伤,对他将来在社会上的功过,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说得好听点,生儿子就像给他种下了祸根,给社会种下了祸根。他可能会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的浪子;他甚至可能堕落,成为军阀派系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恶的一种方式,只是我们种下祸根后修补裂痕的一种方式。这能叫风度吗?
我说的是从为人父母和自己儿子的角度,所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我的意思是让我儿子知道,我只是对不起他,绝不会居功。至于我儿子以后怎么对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从来不指望他报答我的好意,因为我已经声明我对他毫无感激之情。
王老师说我把儿子当“免费客户”养。这就是我老公误会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正好相反。我想把一般的家长养大,让他们不要把自己当成那种高息放贷的债主。
王老师还怪我把“孝”字驱逐了。想问问先生,现在研究“孝子”这个词有什么意义?如今,人死了,父母称之为“孝子”。孝子是失去父母的儿子(古书中称“老爷”)。再怎么不听话不孝,一穿上麻衣,戴上高梁冠,戴上丧棒,就叫“孝子”。
我的意思是,古人把做人的所有原则都包裹在孝这个字里,所以见义勇为是不孝,为官不恭等等。这个理论,王先生也承认自己有很多弊端。所以我希望我儿子是个正派的人,不希望他是我的孝子。我的本意是“一个开放的男人”永远不会做打父亲骂母亲的事,永远不会对父母没有感情。
但我不同意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信条”。易卜生的《群鬼》中有一段话可以研究(《新浪潮》第851页):
你忘了一个孩子应该爱和尊重他的父母吗?
(阿尔宾夫人)让我们不要谈得这么广泛。是不是应该说“奥斯华应该热爱和尊重阿尔文先生(欧洲土话之父)?”
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应该爱和尊重他的父母”是基督教的信条,但有时它可能并不适用。那就是阿尔文一生沉溺于卖淫,死于柳树毒,并将遗产传给了奥斯瓦尔德,后者后来也死于毒药。奥斯华应该孝顺阿尔文吗?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这就不是问题了。但今天不可能是问题。如果我感染了柳毒,生下一个聋哑失明终身残疾的儿子,他应该爱我尊重我吗?而如果我失去了我儿子所有的遗产,以至于他不能得到足够的温饱和教育,他应该爱我尊重我吗?而如果我背叛国家,成为一辈子的大罪人,他该不该爱我,尊重我?
至于先生,恐怕有人拉起一个封面说:“胡老师教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千万不要做父母的孝子。”这是他自己的错。我的诗是想表达我人生第一次做老人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教过别人的儿子!
总之我只说我承认我对儿子没有感恩之心。至于我儿子会对我有什么感觉,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不管。
这些文件都是由“父母对子女忘恩负义论”引发,或者不谋而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几个古今中外智者的片段。
1984年12月4日
①原注帕拉达斯,希腊人类学,x.44,“洛布”,四,25。
②原注悖论丢失,x.760-2。
③托马斯·沙德威尔,《浪子》,全集,萨默斯编。三,27(贾科莫和唐约翰)。
④原注释《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第六章,牛津,67页。
⑤马雷克·赫拉斯科《一周的八天》,Tr.N .古特曼,13(阿格涅斯卡)。
⑥原注a .摩拉维亚,诺维·拉孔蒂·罗马尼:《Lasciami Perdere》,歌剧全集,邦皮亚尼,Xi 251-2(马塞拉)。
⑦钱钟书没读过琼瑶的《窗外》,我给他补一篇。窗户第44页:“妈妈,不要对我这么不满。我没有要求你给我这样的生活。你应该为创造我负责。对我来说,生活充满了痛苦。如果你对我不满意,你最好把我的命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