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三世的成就经验
“父亲带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访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鼎三世。
□中国图书馆报记者李姣
王鼎三世,笔名张口笑,出生于1958,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官场小说《谁主沉浮》四卷,另有散文集《人间大道》。《谁主沉浮》连续两年荣获洛阳市“五个一工程奖”。出版作品共计500万字。
近日,三的另一部小说《双规前后》已与出版社签约,即将出版。他正在修改和润色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洛阳风云》。《洛阳风云》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了洛阳从清朝灭亡到建国的历史。他创作了一部以洛阳牡丹为题材的小说。面对一些人的批评和赞扬,王鼎三世有时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生前出名,身后不一定留。如果想留下,就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指望在一个人死前成名。已经出版的不一定是官场小说中的佳作,也不一定得到民众的认可;如果不出版,将来可能又是一本名垂青史的书。王鼎三世把写作归因于个人爱好。他说,“我在写作上没有崇高的目标,也不指望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因为有些‘专家’说我的杂文过时了,说我的小说充其量只能算故事,不敢指望玩‘雅化’和‘玩深度’。”
油灯陪伴的阅读岁月
说到读书,王鼎三世不得不想到他的父亲。他说他对阅读的热爱完全是他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初中毕业的王鼎三世,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被推荐到高中,被迫辍学。辍学一度让他年少时心灰意冷,骨子里变得愤世嫉俗。当时父亲劝他不要放弃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才有出路。“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父亲想尽办法到处为我借书,满足我对书瘾的渴望。有了书,我会彻夜不眠的看书,吃饭的时候看书,中午不午休的时候看书,下雨天不工作的时候看书。”王鼎三世回忆道。
那时,王鼎三世经常到处借书阅读。有一次他借书回来,雨下得很大。他用一顶草帽来保护他的书,他让雨落下,所以他病得很重。我看了我借的书,但是我不知道书名,因为我拿来的时候,书已经破烂到没有封面和扉页了。直到两年后,他才知道这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鼎三世说,是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之后,主人公帕维尔·科尔察金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不可抗拒的写作欲望。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写下了自己的不幸境遇和被压抑的怨恨,用稚嫩的笔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奋斗》。他父亲看完之后说不好也不坏,只是鼓励他把稿子发出去。父亲曾对儿子说:“柿子只有涩了才会甜。”这句话几乎成了王鼎三世的座右铭。30多万字的稿子通过亲戚转到了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结果石沉大海,连稿子都找不回来了。
王鼎三世说:“可想而知,早期的作品不成熟,但它曾经让我胸口吐了一块,生活态度变得有些积极,所以那是我难忘的处女作。”十几岁时,王鼎三世痴迷于阅读。那时候村里没有电灯,煤油也买不到。偶尔买一点柴油,点一盏豆大的油灯学习,我妈还在唠叨油太贵。有时他干脆用麻袋堵住窗户,对母亲撒谎说自己已经躺下睡觉,不再看书了。有时候月光明亮的时候,我就借着月光学习,但是我妈更心疼,怕他看他眼神不好以后娶不到媳妇。有时候他妈会嘟囔一句“读书有什么用”。这时,王鼎三世的父亲总会叹口气说:“让孩子读吧,说不定以后有用,书还是要读的……”
“后来,我渐渐借不到书读了。一天晚上,我对着孤独的灯发呆...我父亲在我房间坐了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出去了。”
王鼎三清楚地记得,父亲第二天一整天都没有回来,直到第三天,他才在暴风雪中带着一包旧书回来。原来父亲去了100多里外他任教的镇上借书。父亲高兴地把一堆书放在儿子面前,说:“宝贝,这些书够你看一会儿的。”当时,王鼎看着那沉甸甸的一袋书和父亲的霜,几次哽咽。突然,他看到父亲脚上的鞋子破了两个大洞,脚趾上的殷红血迹已经变黑变干,粘在鞋子上。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官场小说意在反腐倡廉。
全国高考1977恢复,但王鼎三世因为家庭背景未能获得报考资格。直到1979,他才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考试,被洛阳一所师范学校录取。学习期间,他学习很努力,很喜欢买书。王鼎兴旺发达,别人吃面粉和大米,他们吃粗粮,别人买新衣服,他们不买任何新衣服。省下来的钱是用来买书看的。他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现在有些作家谈外国文学闭口不谈,好像不谈外国文学就不能展示自己的水平。然而,我不喜欢外国文学。我感觉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或者说中国文学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王鼎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的三部小说都很喜欢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读完了《官场现形》、《二十年来所见的怪局面》、《老残游记》、《恶之花》。其中《官场现形》和《二十年见证的怪现状》后来看了很多遍。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王鼎三世尝试戏剧创作,先后写了几部古装剧剧本,引起了当地一些剧团的注意。某县豫剧团甚至有意邀请他做专职编剧,但因当时人事调动的相关规定而未能如愿。
三说自己主要看一些官场小说,出版的官场小说几乎都是买来看的,目的是反思一些反腐问题。现代官场小说让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讽刺小说中,比如国画、官运、国家干部、谁主沉浮、秘书长等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小说形式,都因其强烈的批判性和独特的故事性而受到众多观众和读者的喜爱。“现在看一些书是为了更好的写作,也是一点乐趣。”王鼎三笑道:
官场文学也要有生命力。虽然新作品层出不穷,但王鼎三世还是会经常想:在“卖书比努力更难,写书的人比买书的人多”的今天,好的东西未必有好的前景,这是文学作品现在面临的最残酷的现实;一部作品的出版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成功,只能算是创作上的一点点成就。如果作品本身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能会让作者昙花一现,他的作品也会成为昙花一现的商品。谈到《谁主沉浮》的出版过程,三说,和大多数作者一样,《谁主沉浮》的第一本书是自费出版的。当时书名叫《天正苍》。《苍天》自费出版后,在洛阳市新华书店等书店销售3000册,荣获洛阳市“五个一工程奖”。这对于一个自筹资金的出版物来说是一个困难的目标,几乎是一个奇迹。后来,在出版社的要求下,王鼎三世将天苍编辑并改名为《看不见的大道》,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后续小说《大道无痕》、《大道无痕》。经过几年的修改完善,最终命名为《谁主沉浮》。
谈及自己写官场小说的经历,三说,真实可信是自己写小说的基本要求。无论什么党派,什么朝代,我们相信都会有好人,也会有好官,但他们的“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如果把一个好官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可能是最大的失败!一些官场小说曾经很流行。虽然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官场小说在分量上无法与平民文学、乡土文学相提并论”,但就其发行量和对大众的影响而言,当代社会其他几部小说能达到这种知名度实属罕见。不得不说,官场小说还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在王鼎三世看来,《谁主沉浮》某种程度上是一部讲述官场沉浮的故事,从基层乡镇官员到省级高官,以至于有人称之为“中国当代官场百科全书”。在这部作品中,正义与邪恶、腐败与廉洁的激烈交锋,证明了腐败终将消亡,也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举世瞩目,是因为* * *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无数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好干部。
其实,官场小说是悬在作者头上的一把“双刃剑”。它们不深刻,不贴近生活,人民不爱读。它们太深奥,太“真实”,不能发表。王鼎三世认为,官场小说的基调要么太高让民众接受,要么太低让上层阶级接受。所以,写官场小说,也要把握好度。若干年后,一个作家写的官场小说没有了生命力,这是一种悲哀;但是,有些作家回过头来写自己的作品不能发表,也是一种悲哀。
所以如何写官场小说,如何写好官场小说,需要我们注意和把握一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