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经典小说作者的写作背景。

来源和版本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人中很受欢迎。宋元搬上舞台,金元演了30多种三国戏。元代至直年间,新安俞氏出版的《三国志平话》问世。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剧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笔记》等史料,基于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俗称“嘉靖版”,共24卷。清康熙年间,毛伦父子毛宗岗对历史事件进行校勘,增删文字,修订成现在的120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版本众多,主要有:明弘治版《三国演义》,文字简单,内容朴实;《三国演义》是清代毛宗岗的增删注释,成书于康熙初年,是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

作者

罗贯中(1330-1400)是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是太原(今山西)、钱塘(今浙江杭州),所以不太确定。相传罗贯中曾做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屏客。除了通俗的《三国演义》,他还写了《隋唐演义》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相会》等戏剧。另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他的作品。

-

作者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有三种观点:

所有的书都是罗贯中写的。

施耐庵和罗贯中写的。

整部小说都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这个观点是大家最熟悉的。

最早的说法是在明朝之前提出的。一些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施耐庵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中也有以下两种意见:

有人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三十回是罗贯中写的。

明代儒家学者《百川书志》称《水浒传》为“钱塘施耐庵之书,罗贯中编”。也就是说,它主要是由施耐庵撰写,罗贯中编辑的。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累积性大众创作。毋庸置疑,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参考、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史籍、笔记、一些完整的小说、戏曲作品或其中的一些片段,但不能否认施耐庵的创作。

施耐庵(1296-1370),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的作者。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传记资料的正确性,有一些争议,有人说没有这个人。《水浒传》的作者有争议,有考证说该书根本不是施耐庵写的,而是罗贯中写的。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作者被写成了施耐庵和罗贯中。

-

学术界关于作者的争议

《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现在出版的所有《西游记》版本,署名都是吴承恩。然而,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关于其作者一直存在争议。

明代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代王在《西游记》中提出《西游记》是南宋丘处机所作。这一观点提出后,清代学者大多认同。清末纪昀等人开始怀疑这一理论,认为《西游记》在很多地方描述了明朝的风俗习惯,丘处机是南宋末人(明朝以前一个朝代的人);另外,《西游记》里很多地方都用淮安话,而丘处机一生都在华北,从来没有在淮安住过。也有明清道士和文人认为《西游记》是道家炼丹之书。

民国时期,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淮安府的记载,并根据前人的理论,推定《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承恩。这已经成为一个结论。

民国后期,建国以来,特别是1980以后,对《西游记》作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仍有学者质疑吴承恩的作者身份。原因是写西游记,吴承恩的诗和朋友的话里从来没有提到过。第二,吴承恩在《淮安府志》中写下《西游记》的事实,并未表明是言情或正史,但一般情况下,地方志中并未记载言情和正史;第三,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清代藏书家黄裕基所著的《千庆堂书目》中被列入地理类(即地理范畴)。所以有人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写的,或者是他的弟子后人写的。也有少数数学家认为《西游记》是明代“清词宰相”李春芳所作。但由于论据的稀缺性和牵强性,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另一方面,证明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越来越有说服力。主要是:第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完全符合西游记创作者的特点。二是对各种质疑给出了更合理、更实用的解释。第三,最有说服力的是《西游记》文本中的方言研究。1980之后,这个领域有了突破,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研究可参考刘秀叶的著作和颜景昌的《诗韵与西游记作者》。)

所以一般认为明代是宗教盛行的时代,关于唐代玄奘大师西游记的传记、传说、其他宗教传说和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吴承恩根据上述传记、传说和故事创作了小说《西游记》。

经过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纂,小说《西游记》与之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点相比,不仅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完整严谨,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想象更加丰富多彩,语言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是高手。

吴承恩(约1504——约1582)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直到40岁左右才得到一岁进贡生。他去北京等待分配官职,但没有被选上。因为母亲穷,他去长兴当县长,最终被诬告。两年后,他离开了家。晚年以卖散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

请看:红学。

20世纪初,“谁是《红楼梦》的作者”的问题曾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学说:一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第二,《红楼梦》的作者是另外一个人。

至于《红楼梦》本身,第一章就说这个故事的真正作者已经无法考证,被曹雪芹抄了几遍,审了几遍,增删了几遍。总的来说,曹雪芹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种主流观点。

曹雪芹(?1715?1716?1724?1725?—?1763?1764?),本名詹,字,号雪芹,沁浦人。我祖籍辽阳。祖先本来是汉人,后来入了旗籍,就是正白旗。中国在清朝是一个著名的作家。著名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约1815)清代满族作家。字兰叔,一字云书生。他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写了40部《红楼梦》续集。

=================================================

曹雪芹(1715 ~ 1763)清代小说家。詹,本名,又名雪琴、琴谱、。过去原本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的“涂层”。康熙年间,祖父的叔父曹锡奇,三代四人继承江宁织造60年,一时成为名门望族。后来由于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受到牵连,被判削官,家业被抄,家财衰败。曹雪芹的一生,恰逢曹家由盛转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早逝,曹雪芹伤心欲绝,病不起。2月1763,12死于贫穷和疾病(有人说1764死了)。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在构思和风格上都很新颖,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还是个画家,喜欢画突兀陡峭的石头。不幸的是,他的诗歌和绘画没有多少保存下来。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文学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悲惨的晚年。原名《石头记》,80次基本定型。它曾经以手稿的形式流传。1791年,程维元、高鹗第一次用活字印刷出版,书120次,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展现了贾、王、石、薛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逐渐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最初的民主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自然逼真地描写和描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大量的典型人物。作者善于根据人物在日常生活矛盾中的地位来刻画人物,善于用艺术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他笔下的人物,有情有义又充满叛逆精神的贾宝玉,自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善良善解人意的薛宝钗,凶狠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不屈不挠的尤三姐,都栩栩如生。在对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美与丑、空虚与现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进行了互补,创造了一个微妙而深刻的艺术世界。《红楼梦》的语言简洁纯粹,准确传神,丰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辉煌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来的家庭社会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末明初,中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尤其是张卉小说进入了一个完善的阶段。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杰出小说家罗贯中的笔而诞生并风靡世界的。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本名本,又名“散人湖海”。生卒年不详。太原清远(今太原市清徐县)人,四川成都人,罗忠祥后唐时期在青州(今清徐)为官。后来由于发源的洪水和路途的遥远。定居太原清远,后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他的父亲罗金生有六个儿子,在关兴排行第二。

大概是因为罗氏的祖上是当官的出身吧。罗氏家族后人非常重视对后代进行“木本水源”的家史教育,始终保持“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个传家宝的影响下,管仲从小就爱读书,查阅经典和历史,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管仲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对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迫,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各方起义军,既与元军作战,又相互融合。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在这场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加入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当了屏客。此外,王琦收集的陈石说,他是“有意寻求国王”,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这从他后来的《三国演义》就可以看出来。

看来,罗贯中从事小说创作,应该得益于他的政治失意。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时间和可能投身于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投身于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传世之作,如《隋唐演义》、《唐五代演义》、《隋三魔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波》。相传他还写了十七史通俗演义,参与了《水浒传》的写作。尺蠖翟解的《西晋通俗演义》序曰:“罗氏生不逢时,故抑郁不能展,起水浒以表不平。”

管仲的代表作《三国演义》讲的是他的后期作品。这部经典文献记述了从东汉元年(18)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280)统一中国,魏、蜀、吴之间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军事斗争史。他以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为基础,学习了裴松之保存的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对《三国志》进行补缺、备异、惩错、辩异,吸收了西晋至元代一千多年的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在此基础上,结合他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他杰出的艺术才华,别出心裁。

在这部巨著中,管仲寄托了个人的爱恨情仇,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非法的矛盾斗争。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统治阶级为名利,勾心斗角,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的谋略,诡计和阴谋。有意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活不下去、铤而走险、接连造反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充分说明罗贯中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惊人的功力。在书中的400多个人物中,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由、张辽、鲁迅、王允、董卓、吕布,都具有鲜明生动的个人特色。尤其是张飞、诸葛亮和曹的形象塑造可谓引人入胜,栩栩如生。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写极其成功,充分证明他确实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因此,可以把惊心动魄的战场和瞬息万变的战斗态势描述为千变万化、独一无二,表现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也正是因为罗贯中的参战经历、超人的艺术功力、创作上的苦心孤诣,才使得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对战争战斗的描写,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真实可信;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肆意展开,跌宕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画,生动传神。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中国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意式小说的文体推向了成熟阶段。后来,许多学者和作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把他与马和关汉卿相提并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他写的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为“富有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艺术第一名家”。

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一般认为是《水浒传》的最早作者。关于他的生活没有确切的消息。相传生于元成宗元稹二年(1296),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原名二,又名子安,祖籍苏州,曾在钱塘为官。也有人说他加入了张士诚的军队。但这些还有待证实。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汝忠一词出自射阳山和淮安(江苏淮安)杨珊。他出生在一个书生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贫寒。吴承恩自幼才气横溢,《淮安府志》记载他“敏慧,博学多才,为诗而作。”但他科考不利,直到中年才补上“岁贡生”,然后长期在南京生活,靠卖文献补贴家用。晚年因家境贫寒,成为长兴县丞。因为不喜欢官场的黑暗,很快就愤然辞职,死于贫困。

从小,吴承恩就喜欢读野故事,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艰辛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以志怪小说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自语道:“虽然我的头衔是智怪,我不知道鬼,但我其实记得人类的变异,我也有一点教训。”

吴承恩的优秀小说《西游记》取材于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在《唐人西域记》和《唐人贤治三藏法师传》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和构思,最终写成。作品借助神话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反映了作者渴望建立一个“君、圣、神”的王道国家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难,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情况。这部小说想象力大胆,构思新颖。它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造型方法,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条理清晰,繁而不乱,语言生动活泼,夹杂着方言和谚语,充满了生活气息。主题淡化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这部作品既讽刺又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鬼神小说的新类别。书中善意的嘲讽和辛辣的讽刺与严肃的批评巧妙结合,直接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小说中浪漫主义的顶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内容丰富、构思高明的神话小说”,《法国百科全书》则说:“整个故事的描写充满了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自19世纪以来,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包括日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吴承恩诗散,后人编有《射阳求生稿》四卷。

四大经典小说

金圣叹第一个给通俗小说排名。据他说,他打算评论《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六本天才的书。清末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之名修改了《三国志》,称之为第一才子之书——《三国演义》(也可以说明他们以金圣叹之名而非更早的人所托的一些问题)。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明代四绝”是作为书商的商业手段提出来的,然后红楼取代金瓶梅成为“明清四绝”,四绝就此定型。“四大古典小说”,作为“四大奇观”的现代表达,自然也不算早。所以“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在《红楼梦》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出现的。

但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该是明末清初就已经成立了。李渔曾在醉堂出版《三国演义》的序中说:“冯梦龙也有四大奇书,即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 "可见,到了明末清初,冯梦龙已经制定了李玉成所说的四大奇书,并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奇书”出版,所以“四大奇书”的提法已经相当固定和流行了。但无论如何,“四大奇书”的表述是“四大古典小说”的原始表述,这一点应该得到确认。

现在四大经典小说被公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通俗三国演义

* * *一百二十次

《三国演义》简介:根据陈寿《三国志》、叶凡《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及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目前最早的是明嘉靖本,共分24卷,240篇。清初毛宗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了现在的120本。

《三国演义》从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开始,到吴结束。它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人物朴实,人物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中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尤其是张卉小说进入了一个完善的阶段。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杰出小说家罗贯中的笔而诞生并风靡世界的。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光彩。罗贯中(1330-1400)是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是太原(今山西)、钱塘(今浙江杭州),所以不太确定。相传罗贯中曾做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屏客。除了通俗的《三国演义》,他还写了《隋唐演义》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相会》等戏剧。另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他的作品。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

明高茹《百川录》记载了他所见,前者是“钱塘施耐庵书,罗贯中编”。胡应麟的《邵氏山房笔集》出自施耐庵之手,王琦的《续书通考》出自罗贯中之手。

《水浒传》简介:作者在宣和遗风及相关剧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该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旋律,塑造了、林、等梁山好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水浒版:在水浒传的流传中,有很多不同的书。目前主要有100份,120份,70份。《招安》后,100回本有“收辽”、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慧本增加了压制天狐和王庆的情节。后来金圣叹把这本书删掉了,去掉了求爱和后来的事,叫做70章(其实是71章)。

苏州城门外,怀虚桥北石家巷有一户姓石的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石之昌的后裔。将这一分支传播到施耐庵的父亲是第14世。在元成宗·元稹的第二年(公元1296年),家庭中又增加了一名男性。有一位老学者给婴儿取名叫颜端,意思是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乖巧的天才。这个襁褓中的严段就是施耐庵,他后来写下了历史名著《水浒传》。施耐庵七岁时,家里很穷,他不能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请邻居教他,有时还会去大学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很多书,比如《大学》、《论语》、《诗礼》。13岁的他已经可以当众回答问题,文笔优美。有一次,一个老邻居因病去世,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纪秀才写悼词。纪秀才没能及时赶到,别人就建议颜端试试。乃安意气风发,想要大显身手,没有退让,走过来挥了挥手。后来,纪秀才看了这篇既幼稚又高明的悼词,大加赞赏。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去浒墅关免费学习。后来,他把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施耐庵在湖熟馆努力学习。他不仅熟悉了百家争鸣,还浏览了各种书籍。当时《大宋宣和遗事》讲了“晁盖智取阎婆惜”、“宋江被杀”、“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经常在放学后阅读。我还和朋友一起舞刀弄棍,练武术。当时的苏州城经常说唱一些剧本和杂剧,如《石笋李》、《绿面兽》、《花和尚》、《勇士》、颜卿的《同乐苑斗鱼》、jy的《负荆》等。施耐庵有时去自娱自乐,对这些“英勇的英雄”和“崇高的英雄”表示钦佩。

[文学作品]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 * *一百次

西游记简介:西游记是根据唐僧取经、相关剧本、杂剧(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故事改编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孙悟空出世,有闹天宫的故事。之后写了孙悟空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驱魔克难的故事。书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形象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吴承恩(约1504——约1582)江苏淮安人。吴承恩直到40岁左右才得到一岁进贡生。他去北京等待分配官职,但没有被选上。因为母亲穷,他去长兴当县长,最终被诬告。两年后,他离开了家。晚年以卖散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原名:石头的故事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 * *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作。曹左的八十回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均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程维元用活字印刷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从此开始流行。但是前八十章的字已经改了。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叶的清朝。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基础,重点讲述了贾政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艺术成就很高。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生于1715,卒于1763。它的前身是汉族,后来是满族曹征雪琴的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Xi、祖父曹寅、父母的曹清和曹福先后担任江宁织工60余年,受到康熙皇帝的高度宠信。曹雪芹在荣华富贵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曹家遭受多次打击,被革职下狱,家产被没收,举家回京。从那以后,他的家道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一转折,让曹雪芹深刻感受到世态炎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从那以后,他过着贫困的生活。他擅长写作,锲而不舍地致力于《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写作和修改。他读了10年,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高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小儿子早逝,曹雪芹陷入过度的悲伤和悲痛之中。这一年除夕(1764二月1),他因病致贫去世(关于曹雪芹去世的年份有两个版本),安葬费用由朋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