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和山
河南太和山得名于汉魏,与道教有关。汉代道家人物颜尊的《老子桂芝》说:“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空”。当时道教指出此山生机勃勃,生机无限,太和之气渗透天人,天地依之而生,使人性成。所以修真学道的人在此山修行,“当和太和。”因此,太和山得名。
正史记载河南太和山:隋志,有县太和山,《新唐书·益阳》有太和山,《明读史记·纪要》太和山在县南(汝州梁县)等等
河南省太和山附近有太和谷(今嵩县荆池沟、车村)、太和河(今嵩县木闸岭、车村至孙店)、太和城(今嵩县车村古城遗址),其中太和城建于北魏太和年间。
河南省的太和山是道教的圣山。道教神仙有殷公度、山石元等。晋代医生、道家思想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与殷公度属同一时代。葛洪在公元312年前后路过南阳太和山,寻找异书(《晋书·葛洪传》)。《太平御览》(宋立运)记载,殷公度于桂元年(公元306年)赴南洋太和山。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道家思想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真诰》中说:“当你和你的同学、你的弟子家族中的几十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成仙之道。傍晚,* * *将入南阳太和山,石多,故也”,考证山远。”山已太和真人,故应居南阳太和山”;李道元(公元470-527年)在《水经注》中考证太和山是“众神居住之地”。朱厚熜,明朝嘉靖皇帝,崇拜道教和河南太和山的神仙方术。明朝沈德福在《万历野集》中,详细记述了嘉靖二十一年“仁隐宫变”的史实,都与河南太和山有关。
河南的太和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北魏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引用了太和山“定坛子”的道教方子,道教在太和山上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太和城,建于北魏,因太和山而得名(见《读史地纪要》)。地理。河南六《明顾祖禹》);唐代大诗人宋·文志、皇甫冉都曾赞美过太和山。太和山还与明代金陵人许敷衍成鬼小说《封神演义》有关;等一下。
现在道士和游客经常把河南太和山和武当太和山混为一谈,武当山还盗用河南太和山的道教人物,应该纠正。
河南省的太和山雄伟壮观,风景秀丽。在山顶,你可以看到三个城市和六个县,你可以看到石人山,白云山和龙池苑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