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918 5月,海明威加入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车队司机。他在意大利前线受了重伤。1919年初,回到家乡,练字。1921去多伦多做专题记者。几个月后,他作为《多伦多星报》的驻外记者,以记者的身份去了欧洲,写了关于日内瓦和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和关于希腊和土耳其战争的电报。从1924到1927,担任赫斯特报驻欧洲记者。
海明威在欧洲逗留期间继续写作。他通过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认识了旅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和诗人埃兹拉·庞德。斯坦鼓励他写作,并教他如何简洁而集中地写作。从65438年到0922年,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包括寓言、诗歌和短篇小说。第一本集子,三篇短篇小说,十首诗歌,出版于1923。1924年,另一本集子《在我们的时代》在巴黎出版,包括18短篇小说,发行量不大,影响不大。次年,同名文集在美国出版,包括13篇短篇小说和16篇夹在故事之间的插页。小说《春潮》(1926),一本小说集,一本模仿安德森作品写成的小说,虽然销量不大,却以其独特的风格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称海明威“具有新的气质”,形成了一种“清廉的风格”。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小说描述了内克·亚当斯少年时期的生活。比如在印第安帐篷里,内克和父亲出诊,看到一个印第安人自杀。《有事的结局》写的是内克初恋的结束;在《索福瑞·心河》中,内克已经从欧战中退了出来,为了摆脱噩梦般的战争留下的创伤,他整天钓鱼。这些作品表现的是暴力世界中孤独的个体,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含蓄朴素的风格,他不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而是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感情。
1926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英文版书名为《节日》,1927),描写了战后生活在欧洲的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女主人公布雷特·阿什利是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英国人。主人公杰克·巴恩斯(Jack Barnes)是一名美国记者,因为在战争中受了轻伤,失去了发生性关系的能力。杰克和布雷特彼此相爱,但他们不能结合。战争给他们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他们对生活感到困惑、厌倦和沮丧。小说还描写了一位美国作家罗伯特·科恩,他自以为英雄,对生活抱有浪漫幻想。他追求布雷特,但布雷特和她的朋友都不喜欢他,认为他的人生观陈旧虚幻。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的幻灭感。斯坦因曾对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小说中的题词。由于写小说的一代人的失望,《太阳照常升起》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65438年至0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出版了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无敌掌门人》、《五万大洋》和《黑仔》。《战无不胜的人》描述了西班牙一名斗牛士,体力不支,为了维持过去的荣誉,竭尽全力坚持斗牛。《五万大洋》写道,一个拳击手宁愿失败,也不愿保持职业尊严;《黑仔》的主人公尼克·亚当斯害怕一起谋杀案。海明威在这些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面对危险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硬汉形象”,对后来的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之梦》),主题是反帝战争。英雄亨利,一名美国志愿者,在意大利前线负伤。住院期间,他得到了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精心照顾,两人相爱了。他回到军队后,在一次撤退中被意大利军队逮捕,误认为是德国间谍。他等待行刑逃脱,和凯瑟琳一起逃到瑞士,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幸的是,凯瑟琳和孩子难产而死,亨利伤心欲绝。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把个人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视为人类的灾难。在他看来,人就像“燃木上的蚂蚁”:有的“被烧死,不知逃往何处”;而“大部分跑进火里”“到了或者在火里烧了”。作者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战后的和平生活上。他认为人在这个暴力的世界里是无能为力的:“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善良的人,最勇敢的人。.....如果你不是这些人,你迟早会死,但它不急着杀你。”海明威因未能充分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而陷入悲观失望,但对帝国主义战争宣传极为反感。他通过亨利的内心独白讽刺地说,“听到这些模糊的神圣、荣耀、牺牲的字眼,我感到羞愧。”在这场“拯救世界民主”的战争中,“我没见过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里没有光荣。关于牺牲,海明威从批判帝国主义战争宣传开始,然后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精神价值,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失去了任何信仰,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的头是我的,但我不能用,我不能思考,我只能回忆,不能想太多。"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充分显示了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是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以动作和形象表达情感、电报形式的对话、短小真实的内心独白、有意无意之间的反讽、简约脱俗的风格和锤炼的日常语言构成的。
海明威1927离开欧洲后,先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移居古巴。他经常到处打猎,曾经登上他的游艇“皮拉尔”号去钓鱼。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出版的著作有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1932),短篇小说集《赢家什么也得不到》(1933),非洲狩猎笔记《非洲的青山》(1935)。在《午后之死》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冰山的比喻:“冰山在海里移动,尊严而宏伟,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说明作家只有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做到含蓄朴素;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遗漏了什么,就好像作者写的一样”。1936年,海明威发表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了一个作家临死前的反思。
1937年,海明威的小说《有与无》出版。主人公哈里·摩根是佛罗里达州的一名难民。大萧条时期他无法以海上捕鱼为生,只好冒险在海上偷渡。他走私酒精、军火甚至奴隶,他的手臂被打断了。作为一个可怜的无产者,哈利终于从自己死前痛苦而艰难的生活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孤独”的挣扎是“不可能的”。这是海明威明确接触到的劳动群众团结奋斗的社会主题。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工匠联盟记者的身份去西班牙采访战争。他积极支持青年* * *和政府,为电影《西班牙的土地》写评论,并在第二届美国作家大会上发言声讨法西斯主义。1938,《第五纵队》剧本出版。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写了一部小说《哈瓦那郊区的丧钟为谁而鸣》,出版于1940。这部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讲述了美国人乔姆顿在一个山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奉命炸掉一座桥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乔姆顿在炸掉这座桥之前三天三夜的活动,包括游击队内部的分歧,胆小的游击队队长与勇敢的妻子之间的矛盾,一个单纯勇敢的游击队的反法西斯情绪,乔姆顿与一个西班牙女孩的爱情, 另一名游击队员的英勇斗争和牺牲,乔姆顿因情况变化与上级联系的过程,国际纵队的最高军事领导。 小说还描写了农民对一些法西斯分子的体罚,令人厌恶。最后,约顿在没有和上级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执行了炸桥的任务。他身负重伤,独自一人在山顶截住了敌人。《丧钟为谁而鸣》从民主的角度反对法西斯主义。主角有很高的责任感。约顿临死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肯定了为反法西斯而牺牲是光荣而崇高的。
40年代初,海明威来到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从1942到1944,他因驾驶“皮拉尔”号游艇在海上巡逻而受到表彰。他领导一支游击队为解放巴黎而战,因此他被指控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关于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海明威出庭被判无罪,后来获得一枚铜牌。
20世纪50年代,海明威发表了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渡河入林》描写了坎特威尔上校对昔日战场的悼念,自怜、悲观、悔恨,重复着孤独、爱情、死亡的主题,缺乏艺术光彩。评论家对这本书评价不高。《老人与海》的主题是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圣地亚哥在与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他以对待失败的方式坚持下来并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尽你所能摧毁他,但你不能打败他。”
圣地亚哥形单影只的形象是海明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延续和发展。其艺术概括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2。
1954年,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奖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现代叙事艺术的精通”。他在颁奖仪式上的书面讲话中指出: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起点。他应该一直努力去做没人做过或做过的事情。”
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和他的妻子搬到了美国爱达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代谢紊乱等疾病,精神抑郁非常严重,多次药物治疗无效。7月2日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死后,他的妻子玛丽出版了他的两部遗作;即将结束的宴会(1964)和当前的小岛(1970)。前者是回忆录,回忆他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写作生活,以及与一些作家的交往。小说《激流中的岛屿》写的是《老人与海》的创作,同时写了画家哈德森一生的三个片段:《贝米尼》描绘了画家和他的三个儿子在岛上度假;《古巴》讲述了画家与离婚的第一任妻子和好,又分手的故事。《在海上》写的是画家在海上巡逻,追踪一群纳粹分子。其中《贝米尼》写得比较好,有《老人与海的遗产》。
海明威的写作节奏鲜明,流畅自然,非常具体准确。人物对话,口语化,个性化,三言两语,让人物跃然纸上。同时,海明威也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赋予具体的形象。比如《永别了,武器》用雨水象征不幸和死亡,就很成功,经常被评论家称赞。
海明威的散文风格朴实无华,简洁清新。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特别强调自己原创的现代散文的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