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鹰的短篇小说《秃鹰》
19世纪尼采高喊“上帝死了”后,20世纪福柯宣布“人死了”,于是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唯美主义充斥世界,造成人类精神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恐慌。然而,仍然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认为,只有当思想和生活与神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人文主义才有基础。人文主义如果将其无神论虚无主义推向逻辑的极端,必将以自我毁灭而告终。
由于超验神性建构的缺陷和不足,以及爱的缺失和信仰的缺失,《狂人笔记》的写作风格似乎走到了死胡同。这时,宁钦转向探索人性中最接近上帝的部分,写出了《神雕侠侣》和《幻灭的春天》两部杰作。但这种放弃超验主义,从经验和超验主义中探索神性的方式,最终导致了神性的彻底幻灭。
《神雕侠侣》更像是一个寓言或童话,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小说的主人公苏西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年;
他的头发像丝绸一样光亮柔软,他的眼睛像黑暗中的星星,他的脸像白玉一样雕刻。他彬彬有礼,乐于助人,村里所有的人,无论老少,都不喜欢他。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鹰。当他飞回村里与亲人团聚时,遭到了村民们的集体攻击。他们想杀了他。面对村民的攻击,绝望的苏西既无法自卫,也无法以恶制恶,最后只能选择撞崖而死。
《神雕侠侣》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文本”,在不同审美视角和情感状态的观察和理解下,具有多重审美意义,也证明了它是一部杰出的艺术品,《神雕侠侣》中存在着多重人性隐喻。苏西在成为老鹰之前是一个受欢迎的年轻人。当他变成了一只鹰,就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同样是“苏西”,只是呈现或存在的方式不同,只是待遇不同而已。说明了一个道理,身份等一切附属物都只是符号,甚至人本身也是符号。对于个人来说,别人永远是高墙或者地狱。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永远是隔膜,很难沟通。这触及到人的存在和人的基本关系的形而上学的人文命题。此外,它还触及了人类的根本本性。在《神雕侠侣》中,人性是自私的,群体之所以在苏茜变成鹰后攻击她,只是因为苏茜的歌声是不祥的预感或者她担心鹰会先攻击他们。人天生有自我保护和自我保护却攻击别人。同时,人性是无知和贪婪的,村民们很容易相信女巫是出于私利而被蛊惑的。不排除村民们和女巫一样垂涎苏西美丽的白色羽毛。
也许在作者宁钦看来,人性本恶,“生命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话,只是一种骗人的教条。人本身缺乏神性,试图在人性中嗅到神性的芬芳,只会导致虚荣和绝望,只会导致对美好人性的失望和对人性中是否有神性这一命题的幻灭。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
在湖南、贵州和四川之间,雪峰山高耸入云,在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房子都是木制的。门前的院子用树篱与马路隔开。树篱上长满了各种绿色的藤蔓,有牵牛花和黄色的绢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院子里有一块菜地,种着萝卜、白菜、生菜、黄瓜、苦瓜。门前的大山深处有一种兰佩特有的芝草。这些花草一年四季开放,芳香沁人心脾。两边的空地上,有冬瓜、南瓜、豌豆,有的已经爬到屋顶上了。屋顶上长满了各种绿色的藤蔓和鲜花。从远处看,它像一座开满野花的青山。蜜蜂整天围着树篱嗡嗡叫,不知疲倦地为山村里淳朴勤劳的人们唱着欢快的赞歌。房子后面的院子里,猪在围着圈嗡嗡叫,羽毛鲜亮的大公鸡在奋力追赶一群咯咯叫的母鸡。他们不时高昂着头,唱着,哇,哇,哇!
这个小山村美丽而宁静。村里有一条清澈的山涧,从高山上一路唱下来,日夜推着村头的古磨盘,然后灌溉着村下的稻田和菜地。
这无疑是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竹林的故事”,一个“边城”,自然、纯净、原始、淳朴,是人性善与美的温床。废名会在这里寻找禅宗的意趣和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沈从文会耐心地以此地为基点建造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美好的人性;后来汪曾祺会不厌其烦地讲美与和谐。但是,宁勤是残忍的。在别有用心地(有意识地)描述了美丽宁静的自然风光之后,他讲述了疯狂暴力的血腥场面。这种强烈的反差无疑是对人性之美及其制造者的极大讽刺。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尚且如此,那么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呢?《狂人笔记》之后的宁沁还是那种绝望幻灭的心态!
而宁钦的绝望感和幻灭感在《幻灭的春天》中感受到了,不是逐渐消退,而是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