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去世,周恩来感叹:他死了,真可惜啊
提到张学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说起张学思,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很少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实际上,张学思的一生可谓传奇。他贵为一位大公子,出身优渥,却娶了一位农民出身的女子为妻,相伴终生;他出身军阀世家,却走上一条与兄弟姐妹完全不同的道路。
1970年5月29日,年仅54岁的张学思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周恩来多次感叹:“他死了,真可惜啊!”
张学思是军阀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在大帅府生活长大。这座大帅府是张作霖的私宅,占地3.6万平方米,里面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风韵,也有西方,日本式等特色的彰显。
可以说,这座大帅府是权势,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张学思作为第四个儿子,从小也享受着极其优渥的生活。
生活中,身为军阀统领的张作霖,经常带着几个孩子去参观官兵的阅兵演习,从小向他们灌输兵权思想。因此在年幼的张学思心中,父亲是一个大英雄。他想象着,自己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有名的将领,带兵打仗。
然而张学思的这个想法,还是被母亲打破了。
张学思的母亲是一位有故事的女子,经常和子女说起自己的辛酸往事,教导子女千万不能摆上豪门公子的架子,更加不能忘记穷人的苦,要做一个平民。
她告诫张学思:“你们要是敢染上不良习惯,我就去自尽。权势不是好东西,你们长大后要学会自立,不能靠张家吃饭,要有自己的本事。”
于是在她的支持下,张学思打破大帅府不入学堂的规律,于八岁进入小学学堂学习。学习期间,张学思不坐小 汽车 ,穿着普通,和普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和 娱乐 。
期间他受到群众抗日情绪的影响,参加抗日活动,学唱抗日歌曲,埋下抗日救国的种子。1928年,张作霖被谋害,张学良接管大帅府,在东北进行一系列改革,让张学思看到新一代青年的希望。
可惜改革终究是昙花一现,张学良走上不同的道路,让张学思失望不已,决心自谋出路。
同年,张学思考取中学,结识同学王金镜,后在他介绍下,又结识王西征。王西征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好友,他向张学思讲解当前中国的局势,介绍陶行知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
在他的影响下,张学思毅然走出大帅府,来到北平,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思投身抗日潮流,却因张学良拱手让出东北三省的举动,备受同学的辱骂和痛恨。无法忍受的张学思闯进张学良的府邸,声泪俱下地质问,劝他振作精神,打回东北,无奈被拒绝。
1933年,张学思加入中***外围组织,后加入中国***产党。自此,他彻底背叛军阀家庭,走上***产主义事业的道路。
刚刚入党,张学思便接到一项特殊任务,让他和王金镜打入东北军特务队,做兵运工作,组建华北工农红军。
可由于条件不成熟,张学思等人就率领部队向外开拔,遭到敌军围攻,大量战士被捕或失踪,中***组织也遭到破坏,任务就此失败。事后,张学思反思,要掌握军队,必须学会军事。
于是他回到家乡,在张学良的保荐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学习期间,他苦练军事技术,成为学校优秀的学生,还得到张治中的表扬,称赞不绝。
西安事变时,张学思被蒋介石秘密软禁,有过一段囚禁生涯。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思才获得自由。他去看望张学良,张学良却抱歉说:“今天我特别忙,两三天后我准备回趟西安,你明天再来,我有话说。”
可惜第二天,张学良被软禁。
1937年,张学思毕业,蒋介石意图将他拉到中央军工作,他以要回东北军拒绝。最后学校受到指使,决定将张学思留在学校工作,意图暗中控制起来。
张学思深深明白这一点,先假意接受,后提出要请假回家一趟,看看母亲。于是在回家乡的列车上,张学思摆脱国民党的控制,毅然踏上寻找党组织的路程。
七七事变后,几经周转,张学思在他人的介绍下,重新入党。刚加入组织,张学思便接到周恩来的指示,要他广泛联系东北军,争取释放张学良。
张学思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东北军元老,向蒋介石写去一封封申请释放张学良的信件,可在蒋介石的执意下,依旧未能成功。
次年,周恩来接见张学思,说:“虽然释放张学良的工作未能如愿,但是它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是胜利的一方。”
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张学思提出要组建一支抗日武装,得到周恩来的支持。
从此,张学思联合王金镜,举办东北抗日先锋游击班。他本想让游击班完成训练后,将队伍带回53军继续发展力量,再把53军发展成为***产党抗日武装。可不久,53军与日军激战,接连失利,不得不撤退到太行山一带,顽强进行斗争。
1938年,中央安排张学思来到香港参与工作。几个月后,张学思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亲切关心:“你能不能受得了?要不要很多钱花?”
张学思一下脸就红了,说:“主席,您可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啊!”
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亲切地说:“你是少爷出身,以前的生活条件那么好,刚刚来到延安,我怕你受不了这里的生活哟!”
张学思坚定表示:“延安是个革命圣地,能参与革命,我不怕。”就这样,张学思留在延安学习。
每天,他很早起床,给大家打好洗脸水,洗干净地板,把火盆里的木炭烧旺,再跑到外面锻炼身体。参与农民劳动时,张学思从来没有用过锄头,却用惊人的毅力比别人多开垦几分地,得到同志们的赞扬。
毕业后,他担任干队队长,带领成员搞政治和教育,改善成员的生活,成功让干队成为模范队,他也被誉为模范队长。
1940年春,张学思跟着同伴来到延安女子大学听报告。
不一会儿,与张学思一起来的同学都走了,只剩下张学思独自坐在板凳上。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位梳着长辫子的姑娘身上,她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一本画报。
在那人声嘈杂的场合里,姑娘低头看画报的身影显得格外迷人。同样爱看画报的张学思,忍不住走上前搭话,询问画报的来历,和她的来历。
说着说着,两人目光对视,张学思惊呆了,这位姑娘真是美丽。毫无疑问,他被这位姑娘吸引了。
而张学思高大俊朗的外形,训练有素的素质,同样也吸引了这位姑娘。不由自主,姑娘向张学思绽放出一抹柔情的微笑。这一笑更加不得了,占据张学思全部的心房。
事后,张学思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姑娘的身影,可又不好意思总往女子大学跑,只好躲起来偷偷思念。他深深明白,这位姑娘已经彻底俘获他的心。
不久,女子大学又举行报告会,张学思很早便坐在位子上,等候着姑娘的到来。可等了很久,直到报告会开始,他还是未能找到姑娘的身影,不免让他失望不已,心里七上八下的。
第三次报告会,张学思又迫不及待地坐在位子上,等候着姑娘的到来。可等了一会,只见到顾大姐。他脑子灵机一动,顾大姐也是女子大学的,应该知道那位姑娘。
于是张学思开始与顾大姐拉起家常,打听姑娘的身份。顾大姐一听,应该是谢雪萍。之后,她将谢雪萍的身世告诉张学思。
谢雪萍出生在广东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里无力抚养三个女儿,于是便将两个姐姐送给别人,只剩下谢雪萍在家。不过她稍微大一点,父亲便不幸去世,母亲也被迫改嫁,将她留在姨家收养。
这家人也不是一个好人家,经常虐待谢雪萍,14岁时她不堪忍受虐待,跑到广州,找到正在广州读书的堂姐。在堂姐的帮助下,来到一家工厂打工。可工厂老板的肆意责骂,工头的暴打,繁重的工作,依旧让谢雪萍苦不堪言。
七七事变后,工厂倒闭,谢雪萍又来到香港的工厂打工,于1938年经过八路军介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由于工作突出,表现出色,谢雪萍进入女子大学学习。张学思听着听着,心里深深被打动,鼓足勇气问:“大姐,我想请你.....当我和她的.....红娘。”
顾大姐一听,故作调侃,没有立刻答应。张学思急了,以前是没有遇到喜欢的姑娘,现在遇到谢雪萍,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我就忘不了她,帮帮忙吧。
顾大姐感动了,她知道张学思的哥哥是张学良,但是他毅然走出大帅府,参与革命,是一个很好的同志,便答应为他们做媒。
一天星期日,顾大姐和谢雪萍,携手去逛逛新市场。两人有说有笑,走到河的转弯处,碰上骑马的张学思。经过顾大姐的介绍,张学思和谢雪萍正式认识。
张学思顺势邀请:“能认识你,我很高兴,能不能邀请你去我的窑洞里坐一坐。”
“我还要去市场买两本本子呢,有时间再说吧。”谢雪萍回答。
张学思急了:“我们难得见面,我送给你两本好不好,我们可是刚刚熟悉啊!”
在顾大姐的撮合下,谢雪萍进了张学思的窑洞。显然这样的相遇,是顾大姐和张学思的有意行为。之后在顾大姐的安排下,两人又几次相遇,渐渐地,他们就开始约会了。
从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对优秀青年在河边散步。许多人都投以羡慕的眼光,但有的人也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张学思是张学良的弟弟,出身优渥,而谢雪萍出身贫苦家庭,家境贫苦,两人身份地位相差大,能适合吗?
身为女子,在谢雪萍的心里,也有着同样的担忧。他们毕竟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能结为终生伴侣吗?能合适吗?
而对于张学思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特意找到谢雪萍,表明自己的心意,坚定两人结为伴侣的决心。他坚定表示,有你这么一位出身工人的妻子,他很骄傲,很自豪。
1940年的中秋节,两人在窑洞里,举行一场集体婚礼,结为夫妻。
婚后不久,张学思便奔赴冀中军区,担任参谋处长。在这里,他经受最残酷的战争和环境考验,成为一名优秀的干部。
1943年,张学思先后担任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副司令员等职位。张学思亲自带领部队开展游击战,拔除十多个据点,扩大解放区。
次年,日军的占领区小麦一片丰收。八路军看到,不甘心让日军占领,决定要把小麦搞到手,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也可以保障群众的生活。
然而日军为了防止八路军抢小麦,派出大批军队驻守,还派出大量军队下乡巡视,警告当地治保主任,必须当天完成收割小麦的任务,将小麦拉到日军地区晾晒。
针对日军举动,张学思特意制定一个抢小麦的计划,先派侦察员监听日军的对话,了解日军的行踪,再利用地下情报网搜集情报,派出大批干部去落实工具等。
紧接着,他又让部队急行军,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切断与日军之间的联系。一切准备就绪后,张学思果断下令,战士们分头行动,经过层层收割,搬运,最后将小麦成功运到抗日根据地。
等到天亮,日军见到光秃秃的田地,气得胡子一撇一撇的。
解放战争期间,张学思按照中央命令,连夜奔赴东北辽宁。到达辽宁后,他出任辽宁省主席,正式接管辽宁。
时隔多年,张学思回到故地,上任辽宁省主席已是众望所归,东北人民也在他的身上,寄托着美好的向往。
当然这一举动,引来蒋介石的不满,疯狂调兵遣将,意图争抢东北。为了对抗蒋介石,他召开群众大会,向人民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宣传***产党的主张。他一边抓地方群众,一边抓军队,建立正规军武装,抵抗国民党的占领。
之后的日子,张学思一直奋战在东北战场,坚持为东北的解放而努力,为东北地区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三大战役接连传来喜讯,同时又传来一个惊天喜讯,重庆号军舰光荣起义,从此归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中***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海军。
要想创建中国海军,首先要培养海军干部,有一批海军将领。经周恩来提议,张学思加入中国人民海军,接下重任。
9月21日,张学思以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人民海军。
会议休息时,毛泽东说:“你干海军很好啊,好好干!”
自此,张学思以满腔热血投身创建人民海军的伟大事业中,四处考察,亲自奔波两个星期,搞定海军的选址问题。
1951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巡视大连海湾,只见炮舰熠熠生辉,他高兴地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你就能办起一所海军学校,而且自己也学会开船,带着队员进行海上实习,干得很好啊!”
张学思谦虚回答:“海军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对海军还有很多东西不熟悉,还有很多东西都不懂。”
周恩来鼓励:“边干边学习嘛!”于是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张学思更加刻苦学习海军技术,为创建中国强大海军而努力奋斗。
三年后,张学思奔赴朝鲜,考察朝鲜海防情况,还参与粉碎美军第二次登陆作战的企图,保障朝鲜战争的胜利。
1954年,中央下令攻占江山岛,张学思参与指挥战役,击败敌军一艘护卫舰,为我国解放一江山岛创造条件。
次年,张学思和张爱萍再次观察海上天气等情况,确定作战部署和方案。1956年,张学思作为深受党中央重视的领导干部,被选为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海军知识。
学习期间,他敏锐地意识到军舰和导弹结合的技术,将在未来海军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特意向海军首长强调这个问题,后在我军的努力下,我国军舰也装备了导弹。
两年后,张学思学成回国,担任海军参谋长,成为海军一名优秀将领。他不仅擅长制定战斗策略,还能亲自指挥战斗,并且身先士卒,经常来到第一线参与演习训练。
正当他以满腔热血准备投身海军建设时,却遇上时代的变化。1970年,张学思患上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肺源性心脏病等,病情严重。周恩来得到消息后,下令尽全力抢救,可已太晚,于5月29日遗憾去世。
他去世时,年仅54岁,让人叹息不已。事后,周恩来曾经多次在和海军人员的谈话中,提到张学思。他经过学习,是一个精通海军专业,又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能亲自出海打仗的人。现在他死了,真是海军的一个巨大损失啊!真可惜。
经过多年的革命经历证明,张学思是一位意志坚定的***产主义者,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并且张学思加入海军后,经过培训和多年学习,基本上掌握先进的海军技术,能称得上当时新中国海军一位比较专业的海军将领。
可以说,如果张学思没有患病去世,将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因此周恩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可惜。
张学思的一生,从走出大帅府到参与革命事业,最后到参与新中国海军建设,可谓传奇。当然他也是张作霖的子女中,唯一特殊的一位,只有他坚定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可惜英才早逝,而张学良被囚禁后,两人只见过一次面。
纵观 历史 ,张学思的成就与早年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张学思才能从小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成为一名有志青年。
而自从张学思走出大帅府后,再也没有回过那个地方,这代表着他与旧军阀的彻底割裂,也代表着他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不过在多年后,张学思的妻子谢雪萍曾经回到大帅府,看望丈夫从小长大的地方,寻找丈夫存在过的足迹。当她走进府邸的那一刻起,她的眼眶满含泪水。
她不负众望,为丈夫证明身份,辛辛苦苦将几个孩子拉扯长大,还将张学思的母亲照顾到老。她与张学思的爱情,当真称得上是患难见真情。甚至在张学思的母亲去世时,嘴里还在念叨着儿媳谢雪萍的好。虽然儿子早逝,但是有谢雪萍的照顾和陪伴,她安然度过晚年。
2016年,已经96岁的谢雪萍参与张学思生平图片开幕式,见到曾经的种种图片,看着曾经丈夫的神采,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亮光。
岁月和命运,好像将张学思带走了,又好像没有将他带走。至少在谢雪萍的记忆里,那些珍贵的回忆永远在熠熠生辉,他也将永远活在她的心中。
一代将领张学思,青少年时期坚决抛下自己的家庭出身,一直奋战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四十多年,证明自己坚定的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