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耻”想要孩子的母亲的故事,挑战了人性的伦理极限,刺破了爱的无底洞。

大概是在2006年,也许是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人已经中年,所以当我听到一个关于两个家庭“生孩子”的故事时,我会产生无限的感触和突如其来的创作欲望。

随后的“成就”就是“扭曲”的故事——左右逢源,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基础,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进行简单的描述,能把人压制到喘不过气来的地步,一个母亲“不要脸”生孩子。

其实我更喜欢,或者说觉得,另一个名字“在我们信任的爱情里”更好。

因为这个名字其实更能表达王小帅的本意,那是取自圣经,在他的理解中可以解读为——因为爱而相信,他想表达的故事内涵:

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故事如此“精彩”,发酵成了国内外几乎两个世界的理解和口碑。

而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尺度、演员美丑、剧本,甚至对“三观腐败”的抨击,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对他想要表达的“爱与信任”的内涵却鲜有涉及。

说到底是因为这个关于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女儿得了绝症需要配型的故事,以及其中的无奈和巧合,还有“爱情”,太过离奇,还是源于现实生活,远比拍成电影更让人难以接受。

更有甚者,王小帅为了突出“深度”,试图放大各种“尺度”,这是对大众关于人性伦理极限的挑战。

不出意外,就在拍摄前后,因为这个问题,断断续续翻拍了六次,才勉强通过初审,被搬上大银幕,被大众接受。

无意中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很可能是之前的版本。

虽然我承认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剧”放在大银幕上,有点过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越直白的裸体,越不会低俗,反而会越压抑那种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窒息感。

那种对人类伦理底线的“践踏”,对一个人对“爱”的理解的道德挑战,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更不用说试着设身处地的想:“我会怎么做?”这种尴尬的问题。

所以,我在这里要带给大家的是隐藏在故事里的一点理解,或许王小帅真正想说的是“我因为爱而相信”。

卢晓与美珠离婚,女儿呵呵跟着母亲。

后来朱珠和老谢复婚,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吕霄和董藩也再婚了。

本来这是最常见的中年夫妻离婚重新组建自己家庭的故事。

不幸的是,就在女儿呵呵发高烧的时候,她慢慢滑向了无法控制的“深渊”。

小高烧后,呵呵被确诊为白血病。

母亲美珠当即撮合,未果,于是去找呵呵的父亲吕霄撮合。

吕霄和他的妻子董藩结婚两年了,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孩子。所以,当她得知女儿贺贺生病的时候,非常着急,马上去撮合,可惜,失败了。

他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这是王小帅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轻的“救命”问题。

白血病这种治愈率很低的癌症,只要找到合适的配型,就有很大概率可以治愈。

前提是找到匹配。

但如果亲生父母都做不到,那么留给患者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和死神赛跑,大海捞针找到配型,要么来个同胞配型。

你可以想象当朱知道这个“最好”的方法时,他是多么幸运。

但对于老实人老公老谢来说,他是多么的疯狂,他老婆想和别人再要一个孩子,为了救那个叫他“叔叔”的继女。

另一方面,被前妻告知这是拯救女儿的唯一方法的吕霄也很复杂和震惊。

是的,他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如果可以,一定要救。

但他强烈反对只有和前妻生个孩子才能救女儿。

因为这种挑战人类伦理底线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做的。

况且,如果他已经再婚,就必须对自己的“家”和妻子负责。为了获得“大概率”,他将生下一个孩子,他的妻子董藩不能接受,不说他不同意。

于是,两个家庭的两对夫妻陷入了一个几乎无法解开的“死结”。

也是王小帅给大众设置的第二个伦理困境,一个看似只有一个“结果”的表达——生孩子,反复试探人性的伦理底线。

这个困境也是公映时对大众争议最大的情节,因为王小帅“故意”忽略了“三观”,让大众面对人命与道德的绝对选择,对人性极具挑战。

就像这部电影中文直白的片名《左右》,人性总会左右挣扎。

于是,故事开始走向看似“唯一”的结果,也就是王小帅想要抛开一切伦理,选择突出“爱与信仰”的表达——生儿育女。

因为在他看来,人生的“品位”应该是最高的,绝对会高于所谓的“伦理”。

就像原本陷入挣扎、委屈、痛苦抉择的董藩,看到被病魔折磨的小禾禾,突然心软了。

那种不由自主冒出来的“母爱”,还有看到老公的心疼,好像一下子就被打败了。因为“爱”,她相信了,所以妥协了。......

故事讲到这里,显而易见,王小帅“尴尬”的个性绝不会让大众如此轻易放过,于是第三个,也是最具争议性甚至最受诟病的伦理困境——必要的自然受孕——就来了。

当初,考虑到女儿呵呵还小,朱珠再婚后不想要第一个孩子。

然而,正是那次流产,让朱患上了习惯性流产的后遗症。

结果两个人连续三次人工受孕失败。

但是,女儿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我该怎么办?

为了挽救生命,朱珠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自然受孕。

这一次,他和她挑战的不仅仅是人类伦理的极限,而是真正的“爱”的悬崖......

王小帅以如此决绝的方式把两个家庭,两对夫妻,四个人拖入“绝境”的时候,其实是在质疑“爱情”的底线。

这时候四个人就不会单纯的站在各自的家庭立场上,而是会被放在生活和爱情的天平上。

左右之争不仅仅是表面的伦理问题,更是人类本能中“爱”的珍贵序列。

王小帅抛出的是对“人性”的拷问。

答案,也许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爱高于亲情,有亲情高于爱情,有伦理高于生命,有......

而他,他选择了生命高于一切,有了爱,人就能走出任何困境。

2006年,王小帅进入40岁大关,一个不得不承认“人到中年”的人生阶段。

之前他的沉浸感和状态可能都在《17岁的自行车》里。

所以,对他来说,这种几乎可以“感同身受”的“左右”,是他现阶段感情释放的一部分。

所以在影片中,他几乎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和日益“流量”到“价值为王”的市场审美,而是试图让“人”回归角色。

除了把让给“要强”一点的,他还会选择柔弱可怜的刘薇薇(Vivienne Liu)做竹子,选择沧桑绝望的程(Cheng)做苦水,选择天生一张“老实脸”的做。

而且根本不给他们任何亮色的“装饰”,连画面都是灰色的,到了看起来极度压抑的地步。

试着从这个“普通人”的真实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是越是普通,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我们就会越坚强,这是属于普通人的普通情感。

就像故事里那个看起来“疯疯癫癫”的竹子。

在我看来,她是“错”的,但作为妻子,而不是作为母亲。

因为妻子的“爱”要对丈夫负责,对家庭负责,至少有一夫一妻制的底线,所以她错了。

然而,当了母亲的她,却站在了这种“爱”的对立面。

虽然王小帅对这一块的处理过于粗糙,但他只是“任性”地随波逐流,所以很自然地,在做母亲的层面上,朱珠是尴尬的,对大众有些“强盗逻辑”。

哪怕前面设置的“伦理困境”是生命高于一切。

但问题是,这种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另一个生命,即将出生的孩子为了救妹妹的自由生命的权利。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姐姐的守护者》,书中姐姐是作为一个被美化的“守护者”而诞生的。其实她的出生只是一个可以拯救我妹妹生命的“工具”。所以当妹妹真的出生后,她就成了我妈眼中的它,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救命药”。

而这是一根竹子,也是把母亲的身份放在前面,活在此时的“母亲逻辑”——只要孩子活着,我什么都可以做,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所以,

当妻子作为母亲生活时,她是一个“战士”和英雄,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即使会有牺牲。

这个时候,对她来说,不存在左右为难的问题。不管她走哪条路,她都希望那条路的尽头是救她的女儿。

所以在大众看来,美珠的要求是对“三观不正”这种伦理极限的挑战。

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妻子的不忠,一个女人的背叛,一个伦理上可以忽略的“唯一选择”。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会有人性的痼疾——偏见,同情弱者,忽视强者,比如朱的勇气,他显然更强。

终于,他们拉开了自己的“苍白”,躺在红色的床上,一头扎进红色的被子里,大汗淋漓。

就在这时,钢琴声响起,他们似乎突然松了一口气,希望的神色开始爬上他们的脸庞。......

这几年,我越来越喜欢看老电影,因为很多时候,一部电影新上映的时候,身边会有太多的“声音”,不仅会影响我的独立判断,还会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这部电影左右逢源的深刻含义。

诚然,王小帅的《左右》远不如后来的《友谊地久天长》成熟,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步入中年”。

但至少,他在这里“看到”了母亲的形象。即使处理得很生硬,这在一个以男性视角为主的“电影行业”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就像他的初衷——因为爱,所以相信。

相信我,《左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