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和笑话的区别?
在这里,“逗”就是调侃,让人发笑的是“讲笑话”。所以相声和笑话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没有搞笑段子的相声会是什么样子——其实没必要让演员下台逗观众。
有人说,既然相声是给大家讲笑话,那就讲笑话吧。为什么要单独衍生出“相声”这种艺术形式?这个问题问得好。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是不是也可以说相声用的是艺术语言?换句话说,相声艺术就是把日常用语艺术化,它的“调料”来自段子,但需要从中提取精华,使之艺术化。同样的笑话,用笑话法讲,和用相声法讲,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渠道和手法,效果不同。
比如我们知道有人在市场上被骗了,结果很可乐。用一个笑话来讲述-
嘿,让我告诉你!我们单位的小王,昨天去市场买东西,看到有人卖治疗瘙痒的秘方。他十块钱买了一个,回家打开一看。你猜怎么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刮!
可乐是可乐,但艺术感染力不够。相声大师马改用著名的单口相声《祖传秘方》,语言变得更有艺术性。
回到家,觉得痒痒的,想起自己刚买了一份“家里的秘方”。快拿出来看看。打开一个纸袋,放回另一个纸袋,然后再打开,放回另一个纸袋!哦亲爱的!痒!当我再次打开它时,它是一个纸袋...终于,我打开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两个字——刮!
哇,哇,哇嘣!
这是一个经过艺术语言加工的笑话,也就是相声。相声肯定有“包袱”,前面的语言预示着后面的结果。这就是艺术家常说的“抖包袱”。要把笑话一层一层的包起来,最后突然抖掉,达到艺术效果,造成爆笑,娱乐大家。
再比如,前几天听到一个笑话,两个司机迎面相遇,两个人都很固执。结果他们互不相让,把交通堵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警察来了,他们被罚款200元...
这个笑话如果用一般笑话的方式讲,很可笑,但效果一般。于是我改成了单口相声,就有了我的作品《谁更固执》—
就这样,两个人谁也不给谁让路,就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司机自言自语道,小子,你是在跟我浪费时间吗?不会吧!我是我们单位有名的“倔驴”,连我们领导都被我说服过好几次!和我一起?听着,你得主要是!
但你看对面那个人,他正不慌不忙地抽烟——看这意思,好像你再不让开就要累死了。这个很生气-很好!你真棒!我比你强——嘿,我从座位底下拿出一本小说,有一寸多厚。我靠在座位上,一言不发地坠入了爱河。
看了半天,没动。我抬起头说,嘿,对面来了。心说,这次拿了?去说好话吗?看你还固执不固执?
谁知他一说话,就把这个人的鼻子弄歪了——师傅!谢谢大家!你看完这本书后,可以借给我吗?
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当然这是“单口相声”的手法。如果用相声,就不一样了。还应该加入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讲述脾气不好和为小事固执的后果,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声是一种艺术玩笑。相声的创作并不总是为了低价引人发笑,而是要以材料为基础,有时以人为本。演员有自己的艺术特长,要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
例如,相声大师林宝先生习惯于和他的对手说话。他的作品简直就是经典,几乎一句话一个笑话。每一个字都是精雕细琢!所以,现在听王先生的作品,我们百听不厌。再比如马大师的《李三》。早年他说他是对的,但晚年他以单口相声为主。他的艺术特点是“包袱”特别“厚”,前面做了很大的准备。乍一看,马的相声怎么可能不好玩?恐怕到了最后,包袱抖掉了,剧爆了!回想起来,哦,他之前说的那些“废话”原来是有用的!就像他的代表作《祖传秘方》一样,一张纸包裹着厚厚的一层,只有打开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演员也各有特色。前年,我受邀为一个大蒜产品写相声。一开始我说会由小林来演,我大量使用唱功——大家都知道小林的唱功在音韵界首屈一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李金斗和陈涌泉。这样看来,剧本不合适,因为他们不擅长唱歌。所以我修改了它-
李金斗:我是李金斗,相声演员。
陈涌泉:是的,看看你的鼻子!
李金斗:我的鼻子怎么了?
陈涌泉:比如大蒜...
话题一下子就带到了我们的话题上,表现还挺好的。
总之,相声和段子的创作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只要你慢慢细细体会,相信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好的相声作品,娱乐他人,也娱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