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媒体评论

这部长篇小说是夏七年结束纯粹的网络小说创作生涯投身纸媒后的第一部转型之作。小说主要讲述一群

少年在青春时代的爱恨痴缠。与以往不同的是,夏七年用自己独特的笔法掌控文章全局,做到了文笔精致与情节素雅的同步完善。小说自完稿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给予极高的评价。并首度被中国写手之家等多家权威网站做专题报道。亦是作为某文化公司2010年年末巨献重磅推出。中国著名作家/《作家文宛》主编刘恩锐、《80后》主编吕小晶、《后来》主编飞天燕子、《流年》主编雪小禅、烟雨红尘文学网总裁周恩宏、看书网编辑徐蔓,著名作家刘卫东《萌芽》资深编辑胡玮莳、文学界元老级人物林艺、中国写手之家网总策划萧盛等众人媒体人纷纷对作品作了点评。

书评:用文字雕刻时光的少年

林艺

说夏七年是90后最具才情的少年作家绝不为过。在《七年》这部小说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很多作品。当时很质疑他的年龄,觉得这么熟稔的文笔绝对不可能出自一个90后的少年之手。包括他对张爱玲作品与孤独情怀的解析;对青春、爱情、宿命与摇滚乐的痴迷,对中国古典文学美的延伸等等,这些少年具备的元素都被他用精准的文字刻画出来,给人流连忘返的回味。很多人说他在写青春文学,其实他的写作范畴要涉及很多领域。也正是因为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他的写作空间愈来愈辽阔。很多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他在歇息,勤奋的程度让人吃惊。在2009年年末,他结束了自己两年的网络小说写作生涯。当某记者问及为何在每部网络小说都荣登VIP销售榜榜首的情况下,突然更换笔名转型写纸媒?他的回答是:“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但更想挑战一下新的自己。在网络和纸媒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互补。”显而易见,他心里还萌生着丰盛的孤傲和追逐。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利益的轻浮。为了自己的梦想甘心从头再来。这是现在年轻人极难做到的一点。

事实证明,他无论如何转型,都很出色。

在2010年年初,他开始在新浪写博客。不到半年时间,就跻身百万草根名博的行列。现在来讲,访问量上百万的博客实在不稀罕,但问题是,他的博文笔调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不附庸风雅,不随波逐流。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在刻写独特文笔的前提下,不乏关注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以独特的视角评论“社会对90后与非主流的偏见”“吻瘫美国机场事件”“反驳韩寒郭敬明畅销书低俗事件”“春晚后台”等,曾引来网友铺天盖地的热议。目前三分之二的博文都会被新浪编辑推荐至新浪博客首页。后来他告诉我,经常有人在博客留言说他是“90后最具发言权的代表。”和 “90后文字领袖。”虽然他并不习惯这些称呼但我觉得从他对社会现象评述的观点和角度而言,读者授予他这样的称呼的确当之无愧。

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夏七年在高二时就曾因厌恶校园规则限制,而选择退学。退学前夕,学校举行过一次文化课联赛,当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在全市文科类考试中名列前茅。但他毅然坚持选择的退学。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我之所以参加那次考试是因为,我想证明我不是考不出好的分数,考不上好的学校,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于是开始独自背上行囊去旅行。他说,自己是在流浪中洞察世界,观望幸福,然后执笔将其记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很欣赏这样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不是说所有的个性都能称之为个性,就像他说过,要低调,低调的资本是随时都可以高调,不然,就无所谓低调。类似这样看似尖酸但很有通透力的文字,被他说出来之后,立刻风靡网络,成为流行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有很多少年作家喜欢张扬,写点东西就虚张声势,唯恐别人不知。夏七年完全颠覆了这类现象。一年之中,除了旅行,摄影,和朋友聚在一起玩之外就是看书写文字。他告诉我,很喜欢像张爱玲,钱钟书,李清照,苏东坡……这些作家和诗人非常有辨识度的文字。他的阅读范围更是没有限制,文史八卦,新闻娱乐,杂志报刊……这也造就了他一手好文笔的基础。加之常年旅行的所见所闻,相比较同龄人来说,阅历要丰富的多。

在与他交谈中得知,2007年,他便拿着十几万字的书稿只身踏上去西安的旅途。那是他的第一本书《过客》。那部书稿在当时就引起众编辑围观,争相阅读。三个月后,《过客》出版了。限量的印刷在短时间内一销而空。著名作家《作家文宛》主编刘恩锐给《过客》写的序言里这样说道:“他这颗金子,很快就会闪光的。不是靠脸蛋,而是才华。”去年,刘恩锐先生给夏七年打来电话,谈《过客》修订再版的事情,被他一口委婉的回绝。他对过去不成熟的文笔感到羞愧,想重新开始。并不是说他不敢面对过去,而是他更想把有份量的文字传递给大家。而《七年》的问世,让所有人叫好。

在这样一个才华与辨识度兼备的少年眼里,曾多次沦陷文字的国度。他特别强调文笔的特质,认为写不具备特质的肤浅文字还不如不写。看完《七年》之后,我的确被他这种对文字及语言的衔接能力感到震撼。几乎可以这样说,当读完《七年》以后只凭借文字的节奏及辨识度就知道是不是夏七年所写。这里没有一点浮夸的意思,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同感。这部书作为夏七年转型的力作,十分成功。

书评:我读小说《七年》

刘恩锐

《七年》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作者对人物心理特质的探索。

之外就是十分注重语言节奏,读的时候就好像在听音乐一样。

小说的取材并没有掺杂时下流行的青春小说元素。但读来仍旧爱不释手。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这部书的可读性。它像一个旋转的风向标。指引着人们珍惜幸福,远离遗憾。

夏七年将故事情节安排于一座小城。在这个小城里,以看似简单的笔调将不同层次的生活状态同时刻画了出来。一个流浪歌手,一个富家千金,一群寂寞的学生。这三点一线之间囊括了所有的青春感情点。在读的时候,极容易产生***鸣的不是其中的经典语句,而是那种架设在尘世间的朴素情怀和本身具备的神秘性。他在“离别”与“生死”这个话题上,做了延展性的探讨。从而引发人们对少年空茫姿态的依赖和清醒。我觉得这一写作手法,在当下来讲,极为罕见。

当我读完《七年》的时候,只觉得心里一阵清凉,来自追忆里的清凉。因为这文字承载了太多太多不甘示弱的爱情理念。虽然主人公的结局令人十分惋惜。但终究是目睹了一场清澈的爱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另外,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部小说将某种世态中的“忧郁感”及“惆怅感”贯穿始末。要写这样的文字是极为耗费心力的。你抬起头,是悠悠的蓝天白云,低下头,是灰蒙蒙的世界,转过身,却又是静悄悄的一片。这种丝丝缕缕缠绕在心间的情绪时刻围绕在读者身边。第一次读,感觉那文字纤尘不染,再去读,觉得这故事纷扰漫长。读到结尾,却依旧想期待或猜测终极的结局会是什么。这场爱恋会不会就此结束,还是有更突然的转机。这种飘荡的探索欲使得内心很充实。

这种爱与爱的痴缠,恨与恨的决绝,足以燃烧每一颗少年的心。

让寂寞的孩子不再寂寞,让明朗的孩子在寂寞中清醒,我想这也是夏七年想。

当友情,亲情,爱情,悲情,同步上演的时候,真的由不得你犹豫。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需要以认真且沉稳的心态去阅读,去体悟,这份凝结在作者心里的情结。

我曾说过,《七年》是青春小说的典范。现在却觉得不仅如此,更多了份关于世情底色的深刻追寻。

希望这部小说能让一切浮躁的心情变的宁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