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范文(精选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2《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3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4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5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贪婪地读着。《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一腔澎湃的热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6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文章?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做诗歌鉴赏,其实最喜欢做的那种诗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弃疾。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辛弃疾的诗也好,词也好,无非就是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愤懑,欲上战场杀敌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几种情感翻来覆去的考。而在读了梁衡先生写的把栏杆拍遍之后,我对辛弃疾这个人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他正血气方刚时率领众人南下归宋,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残酷的现实,将他鞭打得遍体鳞伤。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刚刀利剑,就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工那样怒撞不周,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让自己心中的悲愤,随热泪在脸颊上肆意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再读他的词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南归之后不为朝廷喜欢。可他仍是怀着一腔的热血,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的唠叨,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样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但他却一直心甘情愿,因为他身强体壮却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弃中受煎熬。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动荡,他也被弃用和任用。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搅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字号嫁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过。
读了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被喧哗与浮躁声色和娱乐的充斥的时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读几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8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9从小学起,我便从一孔中,窥见了辛弃疾。那时,我对辛弃疾的印象仅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投闲置散,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宁静和平,但却不知他为何要甘于归隐乡土,而不去为官,一展才能。进入初中,从“挑灯看剑”到“栏杆拍遍”;从“气吞万里”到“江晚正愁”,辛弃疾与我愈来愈近,我渐渐读懂了他对国家透心及腑的热爱,和为国效忠而不能的愁苦悲愤。我内心的平湖上泛起了一丝波澜,我也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直到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才真正地认识了辛弃疾。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而爱国热情始终激昂者,恐怕就只有辛弃疾一人。他生于金宋乱世,年少时满腔热血为国,金戈铁马,荡寇剿虏,驰骋沙场,梦想着以身许国,血洒大漠。但谁知,南归后,朝廷却无情地剥夺了他最后的奢望,仅留给他一支羊毫软笔,去挥洒无尽的叹息和悲怆。
他壮志未酬,曾拍栏兴叹,扶栏远眺,望断一江春水,也曾热泪横流,质问苍天,为何如何此不公。但他心中对祖国崇高的热爱却从未有半点消减;金革之声,从未有一次不在他的梦中响起;刀剑之影,从未有一次不在他酒醉的眼前闪过。他的复国壮志在国忧民难的反复锤炼锻造下,愈发坚不可摧。他脑海那中久久无法压抑的悲愤,在翻腾,激荡,迸射出最璀璨的火花!他的词赋,由剑戟铸造,被血泪涂抹,交杂着亡国游子痛心疾首的悲愤,为国哀呼号,在时代中炸响!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做了南宋40年臣民,壮志满怀,热血填膺,他却总是在闲置和走马灯般的调动中游荡,直到被弹劾罢官,理想破灭,在赣南修了一座别墅,投身稻香蛙鸣,了却心头之痛。我想或许他总该歇息了吧,可是不,他没有,他仍时刻忧心如焚,一旦有任,他仍会上书进谏,整饬政务,为民谋利,炽热的爱国之心炙烤着他的生命,只要可能,他便不会停下,也不曾想过停下。他的精神,在烈火和骤冷的淬炼中锻造,升华,冲击着我的生命,澎湃起我的激情。
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能触摸到他沉重的呼吸,他坚定的心跳,他那为山河破碎而发的掷地有声的呐喊,在剧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出现了,我也要像辛弃疾那样,为国尽力。当我看到当今机械设备以国外为上乘时,我心中的种子在悄然萌发。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产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在我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坎坷,有人不解,质问为何;有人嘲笑,冷眼相看。但想起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经百般阻挠,无法实现,可他心中仍不息地流淌着爱国的热血。我不再惆怅叹息,而满怀热忱,发奋学习。他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方的路,让我以为国尽力为自誓,不断向前。同学们,无论何时,爱国都将作为主旋律在我们的生命中回响。让我们以尽力为国为志,锻造出我们最铿锵的青春乐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