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有什么特点?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喜爱的作品,[4]也是第一部充分体现作家思想倾向和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它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双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它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

书名发表在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主角麦克白的著名独白中:“明天,明天,另一个明天,日复一日地匍匐前进,直到最后一秒;然而,我们所有的昨天为愚者照亮了通往死亡之土的道路。熄灭它,熄灭它,短暂的烛光!人生只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颐指气使的笨拙演员。出现片刻后,他默默地悄然下台。它是一个傻瓜讲的故事,充满了噪音和骚动,却找不到任何意义。”[5]的确,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反映了这种疯狂的喧闹和混乱,反映了美国南方没落家庭中毫无意义的深刻的精神生活危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约克郡帕塔法县杰斐逊镇,一个名叫康普生的南方家庭。这个家族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出名,有诸侯将军,有广大的田地,有成群的奴隶。然而内战之后,家庭逐渐衰败,只剩下一间破旧的房子和一个黑人佣人。甚至大儿子上了大学,女儿办了婚宴,最后的地也要卖掉应付。一家之主康普生先生只记得过去,发表空洞的言论,整天借酒浇愁,导致他的律师事务所失败,最后死于酒精中毒。康普生夫人对自己的南方淑女身份念念不忘。她情绪低落,爱抱怨,自私古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长子昆廷胆小而多愁善感,对妹妹有着病态的爱。19岁时,他在哈佛大学投河自尽。女儿凯蒂充满活力,心胸开阔。因为婚前怀孕,嫁给了银行家掩人耳目。被丈夫发现后,她被赶回娘家,却被一个保守的家庭所不容。她不得不将私生女昆廷寄养在父母家中,流浪异乡,靠卖身为生。次子杰森没有享受到任何遗产。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职员,他在银行工作的梦想被他姐姐的离婚丑闻破灭了。他自私,无情,爱钱如命。他用各种手段勒索凯蒂,虐待小昆汀,侵吞凯蒂发给小昆汀的生活费。小儿子石磊纯真善良,可惜是个傻逼。33岁的他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他因试图强奸邻居女孩而被阉割。小昆汀在寒冷无望的环境中长大。17岁时,他偷了叔叔杰森的不义之财,和一个有不良记录的流浪艺人私奔。[6]家里唯一的亮色来自黑人女仆迪克西。她是康普生夫人结婚时带来的家奴。她多年来忠心耿耿,不仅肩负家务重任,还保护班吉、凯蒂、小昆汀等人免受杰森伤害。

整部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叙述者,因此也被称为“班吉部分”、“昆廷部分”、“杰森部分”、“迪尔西部分”。

第一部分是“班吉部分”,正式标题为“1928年4月7日”。那天是班吉的33岁生日,迪尔茜的小孙子带他去外面玩。这一天的经历和回忆构成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班吉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没有界限,所以他的意识流疯狂而混乱,成为典型的“傻子讲的故事”。在他回忆的15场景和几十个片段中,他能隐约拼凑出童年的圣诞节、凯蒂的婚礼、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去世、昆汀的自杀等重要的家庭事件。在班吉的世界里,姐姐凯蒂处于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因为凯蒂真的在乎他,关心他,所以他依赖凯蒂,崇拜凯蒂,为凯蒂的童贞哭泣,为凯蒂的离去伤心。

第二部分是“昆汀部分”,标题为“1910年6月2日”。这是昆汀自杀的日子。一大早,在哈佛的宿舍里,他被手表的滴答声吵醒。砸碎手表,收拾行李,写好遗书后,他乘电车穿越波士顿。这一天,他遇到了很多事情——买熨斗自沉,被误认为诱拐者被捕,被朋友保释,和朋友打架,但主导他思绪的是对妹妹凯蒂的怨恨。他回忆起与凯蒂的丈夫兼情人的两次不愉快的会面,心情复杂。昆汀对凯蒂充满了变态的爱和怜悯,对凯蒂的侮辱性举止感到愤怒,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晚上,昆廷投水自杀了。由于昆廷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的内心独白时而紧张,时而松懈。作为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哲学认识,与恍惚状态下的做梦和各种潜意识活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意识流。

第三部分是“杰森部分”,标题是“1928年4月6日”。这是杰森暴怒的一天,各种失望接踵而至,包括小昆汀逃学,与流浪艺人交往;凯蒂写信询问寄给小昆汀的钱的情况;收到你情妇的来信;错过了在股市上赚钱的机会。杰森痛苦地回忆起家人对自己是多么的对不起,他对凯蒂和她的女儿充满了怨恨。在饭桌上,他冷冷地向母亲暗示,应该把班吉送进疯人院,把小昆廷送进妓院。杰森虽然精于算计,充满逻辑,但他也有偏执和虐待狂,经常头痛,这使得他的叙述混乱,尤其是他的自我坦白和辩护,暴露了他扭曲的心态。

第四部分是“迪尔西部分”,标题为“1928年4月8日”,以第三人称叙述。那天是复活节。早上,杰森发现小昆汀偷了他的7000元存款逃跑了,于是愤怒地报警。但由于这笔钱大部分是凯蒂寄给小昆汀的生活费,他无法向警方说明这笔钱的来源,只好自己四处寻找,但没有结果。女仆迪尔茜(Dilcey)做完家务,带着家人和石磊去了布莱克教堂参加复活节礼拜。这部分采用传统的叙事角度,补充了前三部分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迪尔茜见证了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同时,她的忠诚、善良和耐心与前三位叙述者的病态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族的衰落,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写了一首挽歌。“南方骑士”昆廷不愿意放弃古老的南方传统。然而,他虽然保留了贵族的骄傲,却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最后以自杀的方式逃离了现实。杰森随波逐流,彻底抛弃了贵族价值体系,但同时也失去了人性。资产阶级物质主义和资产阶级精神是令人愤慨和残酷的。班吉的思想纯洁如镜,却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是一个善良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凯蒂曾经天真活泼,充满活力,后来却堕落堕落,彻底摧毁了一个南方淑女的形象。一家之谊,破坏了南方重视亲情的传统。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旧南方已经完全解体,而新南方却充满了异化。在绝望中,只有迪尔茜这个诚实、善良、乐观的工人体现了人性复活的人道主义理想,这是南方的希望。

《喧哗与骚动》颠覆了直白叙事的传统叙事模式,其艺术风格创新一直为人称道。

这部小说构思巧妙,结构奇特。福克纳曾说,“这是一个美丽而又悲剧的女孩的故事”,凯蒂真的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通过其他人物对主角的看法和回忆,塑造了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福克纳认为:“间接叙述可以更有激情;最聪明的办法是把树枝的姿态和影子表现出来,让头脑去创造这棵树。”作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凯蒂的“身姿与影子”,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力去“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手法,也叫“对位结构”。

在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技巧。作品除第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余三部分均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方式。三兄弟的意识流活动各具特色,既能反映白痴、神经病、偏执狂、虐待狂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语言特征,又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动机,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福克纳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堪比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

从叙事角度看,小说时空倒置,寓意深刻。书中四个部分的叙述时间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仅如此,人物在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回忆中也有回忆。班吉从现在到过去的时空切换大概是100次,昆廷大概是200次。在这里,时间序列的倒置具有深刻的意义。书中的人物认为时间是一种对抗人的力量,他们总是在与时间作斗争,这反映了康普生家族无法抗拒历史进程的悲剧。萨特曾指出,《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7]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体现了南方文化的“记忆”特征,即对现实的失望和从旧梦中寻找安慰的期待。此外,作品吸引读者寻找叙事线索,重构时间序列,客观上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感,强化了小说的效果。

福克纳常常将作品的故事、人物、结构大致平行于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使作品在神话原型的参照系前突破具体内容的限制,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意义。在《喧哗与骚动》中,故事和结构都是基于激情周。1928这三个日期正好是耶稣受难日,在当年复活节和复活节之前;1910年昆廷自杀的日期是圣餐的第八天。作品和原型之间既有对应,也有讽刺。比如复活节前夕是基督降临拯救人类的日子,可怜的班吉需要拯救。小昆廷在复活节的离去,与基督去世时留下的座右铭“彼此相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圣餐节是一个献给耶稣圣餐的节日。昆汀潜意识里视自己为耶稣,试图救赎妹妹的堕落,但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凡人生命。小说结尾黑人教堂复活节礼拜的场景也呼应了主题,相当耐人寻味。

最后,小说的语言是独特的。福克纳的风格根植于南方文学传统——演讲散文,他擅长使用南方方言。虽然这种口语风格有时不符合书面语的严格规则,但却是生动的。福克纳小说里的句子也是不同凡响的。似乎作者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塞进一句话里,这样就像迷宫一样,无法进行传统的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