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如初老师的书评课《如何把一本书读透》
顾名思义,不知道“如故”是老师的真名还是笔名。听了老师12的课,回头看看老师的名字,觉得名字真好。傅老师真的有一颗非常谦卑、敬畏、热爱文学的初心。
自从去年6月5438+10月重拾写作兴趣以来,听了很多课。这些课的侧重点不同,但只有一点,就是所有的课,所有的老师都有* * *知识,那就是——阅读。想写好文章,只能多写多读。没有捷径可走。
于是我买了很多书,同时,我又开始读书了。但是花了好几天看完一本书然后又放回书架?总觉得可怜。是王力可朔,刘震云,苏童等。我小时候在书架上看过的书。其实我早就忘了他们说了什么,有的甚至忘了编剧的名字。现在拿起来,真的是一本很奇怪的新书。
我想,也许看完一本书,我真的应该马上记录一些东西。我已经40多岁了,不能指望40后的记忆力比小时候强。但是,如何记录呢?
我总是被微信上各种各样的消息攻击,比如“在家读书可以实现”“写公开稿子月入几万不是梦”。虽然我不相信,但我总是开始怀疑,手稿是什么?什么是书评?和他们看完之后的感受有什么区别?
就是在这样一种模糊而浅薄的状态下,我找到了傅的课程。她的主题是书评。
我想说,听这些正统的老师和普通班出身的作家讲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这是相对于这个时代网上各种写作导师来说的,能当老师的人好像太多了!课好像太多了!诚然,对于我们这些非职业小白来说,他们的经历总能让我们受益,但能让我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并不多。另一个我深有同感的课程是《南方周末》邀请的几位作家带来的20堂虚拟小说课。)
傅老师的课,虽然是书评课,但不仅在读后感的方向上让我受益匪浅,在如何深度阅读,理解文学方面也让我收获颇丰。
1.我在阅读方向的收获。
(1)
原来写书评是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不是开本稿,也不是读后感。
开稿是提炼一本书的精华,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含义。应该是快餐时代的产物。其本质是尽可能传达原作者的精神,避免作家的个人情感代入。
相反,书评的本质是提供作者的观点,是观点的新创造。它只是想避免大量引用原作者的话,重复原作者的观点。
看完之后,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是低级的书评。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书评的,写好书评需要很强的阅读体验和理论高度。但是,大众毕竟也需要一个出口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评论一下质量。那么,这个出口可以是一种读后感。既然只是个人感觉,别人也不能要求太多。想法不够高也没关系,只要能感动自己就好。
我想,听完这门课,我会开始努力写作,也就是读完之后的感觉。希望以后看的每一本书都能写一篇书评。因为只有真正的写作,开始组织自己的语言,才能更好的阅读一本书。(我写课程文案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因为修了这门课,所以在写书评的时候必须往书评的方向努力。我要真实地表达(优点是好的,缺点是坏的),不因为他是著名作家而仰视,也不因为他是新作家而处处怀疑他。我要积极的,勇敢的,思辨的去思考。我不只是对质疑提出质疑,我也应该试着提出建设性的方向(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自我满足)。
(2)
写书评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最想表达的点提取出来,就像写书评一样。这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引用原文最好不超过你总篇幅的30%,剩下的70%应该是我的输出,而不是作者的。
傅老师说提炼有价值思想的方法有:
根据生活经验,提炼;
立足时代环境,提炼。
也可以与名著或大众熟悉的书籍进行对比,提炼;
比较和提炼与作家相关的作家。
我准备下次写检讨的时候实践一下上面的方法。
(3)
对于如何表达,傅老师说应该用一种不那么有力度的,稍微平静的,涓滴式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一种表现性的教养。
这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开始意识到,对我来说,用词直白,说出我说的话,心里知道别人看了可能会不高兴,却故意不去理会,这可能是不礼貌的。我甚至误以为这是一种直言不讳的美德,来安慰我内心的焦虑。
文字就像一个人,文字背后折射的都是我们。写作,说到底还是要先修心。
这一点在我们对作者提出不同意见和质疑时尤为重要。不管我们是带着一颗幸灾乐祸的小人之心写的,还是带着一颗友好尊重的心写的,互相学习,希望他以后越来越好,别人一定会看到的。
我应该自省,吸取过去的教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说实话。我们可以说出真相,但在落笔之前(或开口之前)需要稍微权衡一下。
的确,这不仅仅是写书评的问题,更是写其他文章甚至做人时对自己的警醒问题。
2.我在深度阅读方向上的收获
(1)
以前看一本书,只看一遍,就以为“看完了”“看完了”。而且,你会经常陷入一种要读的书太多的焦虑中,好像学习是以你读了多少书来衡量的。这太荒谬了。显然,这是最明显的事实。我被困在沼泽里出不来了。
傅老师说,一本书要多读几遍才能背下来。她这么说是因为她在准备书评,但是我一听好像有一只手一下子把我从沼泽中拉了出来。
的确,一本书,只读一遍,你能看到什么?无非是看了一个故事,看到了冲突,看到了人物,看到了作者最后留下的莫名其妙的意图。这样够了吗?当然不是。
我想,我以后会读书,至少读三遍好书。我准备从短篇小说开始练习。第1次大致看一下,像往常一样,看看是否吸引我,是否是一本好书;认真读第二遍,注意总结故事的脉络、矛盾冲突的转折、让我感动的人物、场景描写、心理活动等细节,作者讲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用笔记记下来;第三遍,准备写读后感,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多讲上面总结的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作者哪里比我想象的好。
(2)
我对书有点洁癖。我不喜欢折叠书籍,更不用说划线和写作。甚至没有一支铅笔。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如果我的书被别人折叠刮花了,我恨不得再买一本放回书架。我喜欢它们的每一页,洁白如新。
傅老师提倡用便利贴在书上做标记,简单地在书前空白处标注一个人的页码和一个细节,摘抄书本,做笔记,珍惜阅读时涌现的灵感,随时记录(可以记在笔记本上)。
不知道能不能突破对书的执念。不行的话,我打算每看一本书就打开一个文档,打字摘录。在文档上记录喜欢的单词和段落;简要概括故事的脉络、矛盾冲突的转折、人物的传记、感人的细节、作者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写下你的灵感、问题和想法。
(3)
之前看别人的书评,看到有那么多人一直在写作者的生平和个人经历,但我一直以为他们只是想凑字数。
傅老师说,只有充分了解作者本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写作,为什么简单,为什么华丽;这样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塑造他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人物要选择那个年代,那个身份,那个生活。
所以,读完一本书,也要有一颗“八卦”的心,尽力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写这本书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他写这本书时的年龄是怎样的,他在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也许一切对于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都可能是有用的。
我不该对此掉以轻心。这可能是我当初的自大,以为看一本书就能了解一个人。其实谈何容易?我们应该心存敬畏,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学习,增加真正“通读”的概率。
3.我在理解文学方面的收获
(1)
傅老师在课程中反复说:文学是人学,关注人是第一位的,崇尚真善美是文学不可动摇的第一标准。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惊讶。我一直很讨厌那些正能量的文章。感觉刻板、麻木、肤浅、无趣。
我一直比较喜欢那些黑暗的东西,以为看到人性的黑暗才是真正的好文学。听了傅老师的课,我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我开始想,也许,在黑暗中的挣扎,在黑暗中对真善美的惋惜,才是那些作家在黑暗中写作的真正原因,而我一直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
既要写出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渴望,又要写出黑暗中真实的衰落和挣扎。也许每个作家都在以不同的比例调和这两点,真善美的比例是100%,成为我讨厌的正能量文章;如果阴暗面比例是100%,那就成了未公开的镜头;这中间,是好文章诞生的区间。这个区间大家都要努力!
(2)
傅老师说,好的文学表达有三个境界:可读性、感觉性、想象性。如果还能启发读者从文字中想到生活,想到生活,甚至想不明白生活,那就是更高的第四境界了。
可读性,要求我们尽可能用平易近人、简单明了的语言来描述,绝不拖字诀。斯蒂芬·金在他的著作中建议,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正确的词。要警惕用一个看似华丽高级的词来代替最准确的词。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能感受到,就是让读者感同身受,能有* * *感,也就是代入感。也许这需要通过各种环境描写,心理活动等等来阐述。
可想而知,它能让读者思考,与其直接端上一道地方菜,告诉读者这道菜的名字和味道,不如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3)
对于虚构作品的欣赏,傅老师说,关键看它的想象力,看它的代入感强不强,看它对生活的概括能力,看它能否用虚构的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质,看它的个性化程度,看它是否有他独特的发现,看它能否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世界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非小说类书籍的鉴赏,傅强调:
A.主题本身的匮乏
b作品本身的立意是否足够高,是否超越个人经验,建立一种超越个人的永恒价值追求,比如人道主义,对真善美的追求。
C.它的历史和社会效应是否着眼于未来?
我一直知道,好的文学作品不在于其优美的修辞,而在于其核心主题的表达。听了傅老师的课,从她的欣赏标准上,我对我们写作时应该努力做到什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小说,我们不是100%还原生活,也不是任意改造生活。最初的小说设计是对生活的提炼,目的是净化后更清晰地看到生活的本质和人性。所以我们在选择剧情和人物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在提炼。还是只是填充?提炼之后你要问问自己,你的提炼是不是太骨感了?你会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和人性的复杂吗?也许,就是要在这种不断的推敲中打磨。
对于非小说类文章,我一直不敢说题材稀缺这个词。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了,但我似乎总是有点羞愧,认为写“好奇心”是比较低级的。但傅先生说,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看来我的感觉并没有完全错。但是,更重要的是胸怀大志,有历史和社会效应,着眼于未来,这一点我没有体会得那么深。看来这是未来非虚构写作的方向,要积极努力。
其实对于小说来说,不是吗?
(4)
纯文学,体裁文学,或者网络上的各种快餐词的界限在哪里?其实我听到过不同的回答,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同。在纯文学和纸媒没落的今天,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其实已经在一个快餐文字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了。
自称从小喜欢文学的我,渐渐模糊了。
傅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文学内容”这个词。她说,文学的内容是指文学是否通过想象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好的文学,经过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能让人获得对生活的新发现,对命运的新感悟。这种感觉跟自己,跟别人,跟这个世界都有关系。文学不仅要与生活同步平行,更要发现生活,探索人性。这些都是文学应该有的大问题。
就这样,我突然不模糊了。我才意识到,是不是平时看太多带红点的微信官方账号字,好像按不下去?事实上,它们的含量有多少?它能让你思考多少?俗话说,不做是因为只需要1分钟,那么就需要1分钟,1分钟,1分钟。我是不是应该把这几分钟积累起来,多看一些像《收获》这样的高浓度文章?
(5)
傅老师建议,深度阅读的第一步,从阅读经典开始。
读透一本书的第一步,是从读一本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出发,从读它的文学内容出发。
这也要求我们,读书不是读一个故事,不是读跌宕起伏的情节,读书其实是思考,思考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我们往往读完一本书就忘记了这重要的一步。
而不能启发你思考的书不是好书。
以上,是我的三大总收获。
此外,还有两个小补充。
(1)
打算开始写作后,我参加了365日记,每天尝试写1000字。但在1个月内,我开始感觉到了难度。难点在于我对既定的主题并不总是感兴趣,所以经常憋着,为了写作而写作。虽然有时候,我会越写越起劲,但是这种因为要写而开始的感觉并不好,也不愉快。
傅老师说,因为你永远不要写自己没有感觉的东西。
这句话解放了我。我要放下我的日记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写了。大家都说,文字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我来说,能不能打动别人永远是第二位,取悦自己,打动自己永远是c位。
(2)
关于公开写作,吴杰老师之前说过,你一定要把写好的文章公开,而不是仅仅放在自己的文档里。
傅老师还说,你的书评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可以先给身边的人看看再发表,了解一下别人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做出相应的修改。
我对公开写作有点抵触。第一,我觉得有些非小说写作可能会涉及隐私。第二,一旦在任何一个网区公开,以后就不能提交了。所以一直在犹豫。
目前我的想法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读后感,复课,只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确,如果你能被其他人看到并听到他们的反馈,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