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日子
巴黎圣母院的全称是巴黎圣母院-1482,出版于1831。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也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15世纪路易·Xi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圣母院为主要场景,描述了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圣母院和副主教克劳德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离奇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提出了“命运”或“日子”的概念,让美丽纯洁的埃斯梅拉达、丑陋善良的卡西莫多和邪恶复杂的克劳德三个人物在命运的安排下演绎了一个非常悲剧的故事,体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雨果对小说的历史背景做了长期认真的研究,但小说的情节却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倡导的“美丑对比”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来源于现实生活,也经过了极大的夸张和强化。在作家丰富的色彩下,它们形成了一幅幅绚烂而奇特的画面,形成了善恶美丑的鲜明甚至不可思议的对比,践行了崇高与荒诞相结合的原则。
小说中除了敲钟人卡西莫多和主教克洛德之外,还有诗人甘果·瓦和骑兵上尉福玻斯,他们分别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四个人中,克劳德是真正有深度的一个。从表面上看,这个数字属于应该受到谴责的罪人。作为一名副主教,他过着清苦苦行的修行生活,但内心却向往淫荡的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了嫉妒。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们的欢乐,就越是憎恨这个世界和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传播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与皇家检察官勾结残害百姓。这个人物是宗教虚伪和教会邪恶势力的代表。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把他当成了一个罪人,同时也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受害者。爱斯梅拉达是被肉体毁灭的,克劳德是先被灵魂,再被肉体毁灭的。但是面对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谁对他的爱更深更强烈?他得不到这份爱,他不懂爱!作者是否想通过这个人物来控诉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的下层民众、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鲁,但在他们的“社会”中,却能找到上流社会少有的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与路易·Xi统治的上流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巴黎流浪汉为救埃斯梅拉达而袭击巴黎圣母院的场景慷慨悲壮,惊心动魄。雨果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会揭竿而起,摧毁巴士底狱,暗指1789年大革命爆发。这里的描写其实是对七月革命的呼应,显示了雨果描写历史场景的巨大天赋。
有人从小说的具体描述中指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哥特式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他将巴黎圣母院拟人化,并写了一首石头交响曲。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精彩描述,引起了法国对哥特式艺术的兴趣和重视,为保护历史建筑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中世纪巴黎市民的生活也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