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儒林,终之以琴,滔滔天下,谁是知音

这是黄富民对于《儒林外史》的评价。

黄富民:字小田,自号萍叟。萍叟先生喜欢评点和阅读小说,常说:“予最服膺者三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石头记》也。”后二书黄富民细加评点,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黄富民在南汇结识了张文虎,在1863年之前的十年间,两人过从甚密,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王朝的腐朽和社会黑暗更加令人触目惊心,黄富民、张文虎辈也不能不有激烈的怨怼之词,或许这是他们***同喜欢《儒林外史》、《红楼梦》的重要原因。

黄富民《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评点:即是在离开芜湖浮居上海一带的十余年间。《儒林外史》评点由题识、回末总评以及各回中二千余条眉批组成。这是卧闲草堂本评语之后的第一个评点。关于《儒林外史》的主旨,黄富民继承卧闲草堂本评点也认为功名富贵是“一篇主意”,并不断加以发挥,认为“是书所写不出‘势利’二字”。关于《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他认为吴敬梓对社会丑恶现象是“嫉之甚矣,偏以讥诮语写之,愈见沉痛”。黄富民还进一步指出《儒林外史》的风格是“淡淡着笔,无人能解”,“世人往往不解者,则以纯用白描,其品第人物之意,则令人于淡处求得之”。此外,关于《儒林外史》的叙述观点、关于风俗画的细腻笔触、关于人物和结构等,评点中也都有一些可取的见解。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