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了?三个?科幻文章
小说中第一次接触外星智慧生物的故事,和我们之前看过的科幻小说几乎完全不同。它所描述的外星智能几乎是人类无法理解的。
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里面的外星智能往往就像是披着皮的地球人。比如星球大战里蓝皮肤的外星人。它们也有两只手和两只脚,它们也有眼睛、鼻子和嘴巴。那些想表现得与众不同的,看起来像昆虫或者海里的什么东西,比如外星人,看起来像昆虫,行为完全像动物。在那些科幻作品中,外星人和地球人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概念体系;外星人也有语言和文字,他们是个体的,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和人类一样思考和交流。
在最慵懒的设定中,它们也是用语音交流,和人类接触后很快就学会了人类语言,基本上也学会了英语。这个假设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即使我们发现了地外智慧生命,我们也很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它们。
小说情节中,飞船载着一船人去外星智能,船上的语言学家开始接触这个外星智能,它能听懂地球的语言,自称罗夏。这个名字也很有意义:它来源于心理学中的罗夏墨迹测验。这个测试是这样的。志愿者看一系列由墨水制成的图片,说出他们认为墨水是什么样子。而墨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也代表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外星智能从地球泄露的无线电波中选择了这样一个名字,可能说明它们只是一面镜子,人类眼中的外星智能就是这面镜子投射出来的人类的所有想法。
人类自身概念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博弈论。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刘在《三体》中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根据三个基本假设,我们可以推导出整个宇宙智慧文明的基本行动规则,这些规则来自博弈论。在盲目中,认为博弈论只适用于理性参与者或人类参与者,外星智能很可能与万里无关。
在与外星智能接触的过程中,机组人员发现他们在回答中得不到任何有效的信息。罗夏看起来像一个中国房间。他可以按照预定的规则回答,但他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这里的中国房子也是人工智能和认知哲学中的一个著名概念,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不懂中文的美国人,在一个小房子里,外面会有一个小窗户,里面会递上一些有奇怪图案的纸片。你的工作就是按照手头一本手册上的规则把模式翻译成英文,并进行回复,然后把回复按照规则组合成另一种模式,写在一张纸上,分发出去。这些图案其实是中国的。在外人看来,你是在用中文回答问题,其实你根本不懂中文。
而这个外星智能是这样的。其实现在的读者很容易理解,因为它的性能其实和聊天机器人是一样的:像聊天机器人这样的程序,就是典型的中文房间,可以按照规则处理句子,给出回复,但是没有能力真正理解你的意思。
其实小说的主角也自称中国之家:对他来说,别人的情绪和反应都是规则,他可以按规则反应,但他无法真正感受到别人的情绪。
回到故事,探险队发现外星智能罗夏在一颗小行星上。在登陆小行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船员们抓到了一个死去的智慧生物和两个活着的智慧生物。检查的结果是,这种智慧生物的结构与人类完全不同。这种生物有很多四肢连在一个中轴上,更像海洋生物,比如章鱼和海星。作者Peter Watts在这里透露了他作为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的专业知识。他在书中写道,这种生物身体结构的30%是神经组织,感光点也分布在整个体表,可以同时显示各种图形。这种生物被命名为climber,团队成员不知道这种生物在外星智能罗夏中处于什么位置。可能是智能本身,可能是集群智能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智能下的某种自动化机器,需要更多的研究。
在研究登山者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登山者拥有惊人的智力。他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计算问题,比人类好得多。但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团队成员要求登山者在展示给他的测试窗口中列出一些东西的名称。登山者可以列出多面体、星星和罗夏,但他不能列出自己的名字。
这个现象很奇怪。事实上,就像这个生物是瞎的一样。大脑可以处理信息,可以看见东西,但不知道自己能看见。失明本质上是这样的:是大脑在运转,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对于登山者来说,失明侵蚀了每一个器官。它知道答案,却不知道自己知道答案。它有非常高的智力,但是它没有自我意识。就像梦游者一样。他会走路,会开车,甚至会跟人说话,但他自己不知道。
在这里,作者把自我意识和智力分开,这是本书的核心点。以往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是假设人类的智能和自我意识是一体的,所谓“我思故我在”;那么按照人类的标准,外星智慧生物也必须有自我意识,意识到“我自己”的存在,按照我自己的意识行动。任何有智慧的生物都在个体层面意识到“我”的存在。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是如此。计算机醒来,意识到个体“我”的存在,并按照个体的意识行动。
另一方面,罗夏没有自我意识。他非常聪明,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智能在宇宙中的意义在于模式识别、规律发现和决策。事实上,这三件事不需要自我意识的参与;这就好比AlphaGo作为一种算法。它没有自我意识,在围棋上能远超人类。小说最后吸血鬼说,这可能是在宇宙中生存发展的更好形式,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拖累。而这正是小说的核心话题。
第三部分
所以这本书的第三个主题来了:自我意识有什么用?
长期以来,普通人默认接受的意识理论被称为“身心二元论”: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身体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我们的意识影响我们的身体,而不是相反。这个理论很经典,但是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不仅意识会影响身体,身体也会影响意识。身体对意识的影响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具身认知”现代认知科学有这样一个实验:你心情好,所以你会微笑,但是如果你把一个人的脸变成笑脸,人的心情也会变好。微笑和心情好其实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其实已经证实了很多书里的观点,人的意识其实是由潜意识驱动的。认知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有一个比喻,叫做“大象和骑大象的人”:我们的意识是骑大象的人,我们的头脑是大象。骑大象的人偶尔也能把握住大象的方向,但大多数情况下,大象都是一意孤行。
这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减肥。很多人认为减肥的方法不是吃,而是靠意志力去扛。但是认知科学说这几乎不会成功,因为你的大脑在做决定的时候受到整个能量系统的影响,会扭曲你对食物的判断,你会被饥饿逼着吃东西。科学的减肥方法不是挨饿,而是跟随你的潜意识,吃低热量的食物,用饱腹感来降低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
小说的核心论点在这一点上更进了一步,即自我意识是进化中的骗局。
这更接近于哲学:我们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过滤器,它总结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真相,而是进化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东西。之前提到的失明就是一个例子:你的大脑看到了,但你的意识没有。相反,有一种眼疾叫做安通综合征。这个病的病人是瞎的,但是你的大脑决定你不是瞎的,所以就组成了一个视觉场景。其实你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事情和这个差不多。
比如颜色不是人类定义的吗?你凭什么说色盲是一种病?他们只是对颜色的感知和一般人不一样,但为什么一般人对颜色的感知是对的呢?能看到紫外或红外的物种有很多,所以对于这些物种来说,紫外或红外也算是一种颜色。归根结底,在整个光谱中,人类能看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颜色只是一种错觉。看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来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照片。颜色很好看,但都是假的。它们是通过使用一组算法将特定波长指定为特定颜色来呈现的。真正的星云可能没有这么漂亮的颜色,但是它们发出的光大部分都在人类的感光波段之外。为什么人类看到的颜色都是真的?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抓攀登者的过程中,主角发现攀登者是隐形的,他看不见。后来生物学家经过研究,终于搞清楚了为什么主角一开始看不到攀登者:其实人类视觉只有中央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都是模糊的。人们需要不停地移动眼睛来缝合整个视野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当人的眼球运动时,大脑形成的模糊图像被直接丢弃。而登山者则可以直接观察大脑神经的冲动过程。它只在视觉空白期活动,大脑会视而不见。这种生物拥有极其强大的能力。似乎人类抓住了那两个登山者。其实罗夏是故意让他们被抓的,人类才是研究的对象。
从这里开始,这就是小说的结论:自我意识不是进步,而是智力的障碍。在这个宇宙中,智能和技术当然是生存的关键,但自我意识不是,智能其实就是发现规律和模式识别。即使是人类,也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没有自我意识也能生存。梦游或喝醉的人也可以执行许多任务,如与人交谈、行走甚至驾驶。当然,这是危险的,但是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而很多需要极度专注和创造力的职业,对自我意识的要求就比较弱:比如一个钢琴家,弹钢琴的时候肯定不会有意识地指挥手指的动作。如果他这样做了,他的表演注定要失败。同时,很多时候,做研究或解决难题的灵感并不是来自于有意识的探究:你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得不到答案,但此时你放手了,让它在潜意识里孵化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你可能灵光一现,获得新的突破。最近流行的“心流”理论,其实是一种极度专注和自我意识被压抑的状态。
小说中的吸血鬼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单薄的生物。相比人类,吸血鬼无时无刻不处于心流状态,能更客观的面对现实,更快更准确的做出决定。
在小说的结尾,吸血鬼队长也得出结论,他们必须在这里阻止罗夏,否则罗夏就会攻击地球。最终,吸血鬼队长将主角送走,乘坐逃生舱返回地球。其他人和飞船一起,撞上罗夏自杀了。
罗夏为什么攻击人类,其实是因为他们本质上无法理解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自我意识只能带来空洞的程序循环,浪费认知资源,所以人类之间的任何交流都是对他们的攻击。这本书暗示这种智慧是宇宙的主流。在书的结尾,主角Xi·瑞逃回了地球。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发现地球上的交流越来越少,这说明地球慢慢被没有自我意识的智能占领,人类终于回到了宇宙的正轨。
小说《盲》的性质非常悲观,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三体》中刘的“黑暗森林”理论还要悲观:刘说人类要在宇宙中生存必须保持兽性,而《盲》则说人类只有摆脱自己才能在宇宙中生存。这无疑是一个更激进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