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陶笛需要注意什么,如何调整呼吸(初学者)

我国有许多唢呐演奏家,他们能使气息不断地演奏,赢得了观众的欣赏。他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通风方法。

大约在1957年间,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将“鼓下巴呼吸法”运用到笛子上,命名为“超长音演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在第一口气即将吹出时(约剩下三分之一),将剩余的空气储存在脸颊,使脸颊鼓起(比吹唢呐时小),然后通过鼻子吸入空气,同时逐渐收缩脸颊,用储存在脸颊的空气吹奏笛子,直到第二口气接通,再继续吹奏。这种重复使笛声保持连续。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笛子演奏超长音符的问题,但有以下缺点,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1,因为鼓腮,会引起口型的变化,进而影响笛子的音色和音量。

2、鼓鼓的脸颊,不仅很难吹,而且不美观,容易引起观众对选手的担心,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和影响。

音乐的表演效果。

3、储气少,力度差,往往无法演奏高强度的长音符和大片段的乐曲,容易打断笛子。

这种“鼓下巴通气法”在唢呐上效果不错,但在长笛演奏中照搬就不太理想。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以下原因:

1,因为唢呐是双簧管乐器,所以用嘴包住扁圆形的哨子,用气息吹,使哨子振动发音。换句话说,基本上只要生气就能吹。所以,虽然鼓腮后嘴巴的样子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影响在嘴里(在嘴里)的演奏形式。笛子是一种吹孔乐器,通过“气门”发音,将气息恰当地送入孔中。所以当脸颊凸起时,口型就无法保持不变。制音器会变,所以笛子不能正常发音。

2.唢呐上还有一个挡板,可以帮助嘴部控制。脸颊鼓起后,嘴唇强力抵抗挡板,大大增加了脸颊的压缩(控制)力。也有效的增加了储气和排气的压力。但是,在长笛上安装和使用这种挡板是不可能的。

50年代末,演奏家们经过反复琢磨、练习和演奏实践,在原有鼓颊通风(超长音演奏)的基础上,使这一技法更加充实、完整和规范,命名为“循环通风”法,并进行了理论总结。在1962,1963,举办了两次。

这种“循环通风”方法解决了鼓面通风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1,可以让口型在演奏中没有任何变化;

2.观众不会因为鼓腮帮子而分心。他们不仅能演奏超长音符,还能演奏高音和整首曲子。

3.气的存储容量扩大,不仅可以演奏长音符,还可以演奏高音和全曲。循环通风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长音循环通风,第二种是旋律循环通风,第三种是双吐循环通风。下面分别介绍。

这三种循环通风的方法和要领:

第一,长音和旋律循环通气

这种循环通风是一切循环通风的基础和前提。不掌握这种通风方法,其他两种循环通风就学不会。

循环换气比较难学。在最初的练习中,除了努力学习,还要认真寻找规律和突破点。循环通气的难点在哪里?

表面上看起来是“呼吸”二字,实际上呼吸时很难“循环”。而保持气息循环的切入点就是“呼”和“吸”。呼吸和吸气的对比主要是一边呼气一边吸气困难。另一方面,吸气和呼气很难同时进行。进一步分析,吸气的同时呼气,气从何而来?是从胸、腹还是口?当然是口腔(下颌),所以吸气的同时,下颌储存的空气的呼出是循环换气法最关键的一点。

在实际操作中,舌头(舌根)向内(向后)收缩,使喉腔形成发“欧”音时的形状。当你发出这个音的时候,下颌必然会向外(向下)扩张,喉腔也会扩张,口腔内的空间会变得又圆又大。在呼吸的使用上,类似于“吹腮换气”的方法。每当你快要吹完一口气(约三分之一)时,要收回舌头(舌根),把空气储存在喉腔(下颌)。你要尽量增加喉腔内储存的空气量,然后通过鼻子快速吸气(吸气时小腹会回缩,空气会上提)。记住,在用鼻子吸气的同时,下颌向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展),这样就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通过下颌收缩的不同压力,把储存的空气释放出来,吹笛子,保持笛声不变。当吸入第二口气时,要快速连接,如此反复循环,才能使笛声不断发出。

刚开始练习时,可以用曲笛在低八度(即平奏)练习弹奏“1”、“2”、“3”三个音,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练习其他音,或者换邦迪、中音笛练习。

该练习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练习储气和呼气。首先用下颌储存呼出的气息,吹笛子。方法是:

1.舌根向内(后)收缩,形成“ou”音的形式,下颔藏气。

2.下颌向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展),储存的空气排出呼出。这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吹笛子的时候要保持口型,制音器不能变,不能抖。不然笛子吹不起来。声音越长越响越好。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鼻子吸气。请注意:

1,快速吸气,先把练习分解一次一个呼吸,不要急着继续。

2.一定要在呼吸(吹气)的同时用鼻子吸气(也就是用嘴呼吸,同时用鼻子吸气)。这一步比较难,但是只要在第一步打好基础就很容易掌握。

第三步,不断循环练习。练习这一步的关键是从鼻子吸入空气,然后转移到肺部,再呼气。这个时候,鼻子和嘴巴需要一个连接转换的过程。在这种变换中,往往会出现不连续的迹线,这是初学者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

1,全身不要太紧张,尤其是口腔鼻腔要有意识的放松。

2、加强对小腹(腹部)的控制,以减少口腔的控制和紧张。

3.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吹嘴和吸鼻两个动作切换的时候,可以减少气息,减弱声音,慢慢完成转换过程。

4、在两个动作(吸气和呼气)转换的过程中,头部和上半身尽量不要动,要保持稳定。

只要注意这些方面,认真练习,很快就能突破这一关。

平日最好是吹笛子练习,不吹笛子也可以。方法是:

1.抬起一只手(左手或右手),手掌对着风门(嘴)练习呼吸,依靠手掌的感觉来衡量自己的气是否集中。

2.通过循环通风练习吹灯(蜡烛)。让灯摇摆,但不能熄灭来衡量运气是否一致均匀。

3.过去民间艺人练习唢呐鼓颊通气法时,常用一根空心棒,插入水中练习吹,使水从水中出来,不断滚动,练习吹与吸的连续转换。虽然这种方法不适合笛子(因为吹奏笛子时要经常变换气的强弱、角度和口型),但练习呼吸动作还是可取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由近及远逐渐拉动嘴与目标(灯或手)的距离,来测量自己的气息是否在增加。

在练习和应用这一技术时,总结起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快吸气。

2.第二次呼吸时,一定要连贯均匀,不能长也不能短,不能慢也不能急。

3、演奏时,光线可以略向下,不要直而生硬。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大喉腔,增加对口腔和喉腔的控制。

4、通气过程中,小腹要时刻保持控制,不能软,以免失控。

5、身体要稳,不能上下、前后。

6.为了让笛声柔和悦耳,便于通气,遇到长音时,可以加入标准或较低的虚颤音(即颤音)来帮助。

二、双吐循环通风

双吐的循环换气法是近十年来一些音乐人开发使用的,长音、特殊响,呼吸困难。但不如长音、旋律循环通风应用广泛。

在演奏单吐和三吐时,可以采用夺空的方法,使演奏不间断,但在演奏双吐时,是无法夺空的。过去人们常用半拍或四分拍的音程时间来换气,使得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双吐不得不中途停止。双吐循环通风的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

双吐循环换气法有两种玩法,玩家可以选择练习一种或两种。现描述如下:

首先是前音通气法。所谓前声通气法,就是在呼吸时以“吐库”的第一个位置呼吸,吐字的发音要改成“一般”的发音。“普”的声音是利用下颔储存的气体压出,使嘴唇接触的声音。同时鼻子吸气,快速变化,然后正常吹奏,让笛声不断。

第二种是逆向通风法。所谓后声通气法,就是在“吐库”的“库”字位置吸一口气,方法和第一种一样,只是把Ku的声音改成下颚出拳的“老虎”形状。

他们的练习方法如下:

(1)循环通风的基本方法与上文所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先用下颌(喉腔)储存的气吹长笛,不同于吹长音换气。下颔发出的气压要短、猛、有力,气速要快,这样才能有力地冲发出吐音。口型发音的“将军”或“老虎”,首先要练单吹,可以把音吹得很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普”和“虎”这两个音并不是从腹部发出的,而是胸腹部处于一种受控的停气状态,这种停气状态只有通过把下颚储存的气跺出来才能获得。

(3)当“普”或“虎”能吹出笛声并吐出声音时,再练习舌头的连贯动作,将“普”或“虎”与“Ku”连起来练习。前声通气是指当舌头随着从下颌压出的气流向前伸展,发出吐音时,立即利用舌头的惯性力,从根部发出“ku”字。这样,“浦”和“Ku”就连在一起,形成了双吐。之后在发出“吐”字时,利用下颚储存的气息,快速出拳发出“虎”音,同时抓取气息,然后准确接收发送“吐库”进行播放。

(4)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发出“扑”或“虎”的声音的同时,用鼻子快速、熟练地进行呼吸。双吐的循环通风很难实行,所以在这里很困难。它比需要吸气和呼气(从下颚压出的气体)的长音循环通气更快更敏捷。

(5)宜从慢练开始,找到合适的方法后逐渐加速。

(6)从第三、四孔的中音开始,逐渐扩大音域。

(7)当上述练习符合要求时,可进行谐音双吐通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