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读后感

《江城》读后感

今年三月末,我从一本杂志上了解到了这本书,一个星期后,它通过便捷的网购终于出现在了我的书桌上。

看了前十页,我就确定我的读后感要换一本书写。虽然没能按照老师之前的要求写传记的读后感,而且临时更换了所写的书籍,但是我还是想要写写自己看这本书时的一些感想。即使不能写得全面深刻,但是如果能够起到向老师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作用,我也感到非常满足了。毕竟发现一本好书时的喜悦以及在阅读时自己心中的各种细微的感想很难在阅读后通过文字具体而微地一一恢复和表达。完整阅读过后留下的感觉往往是宏观和抽象的,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更愿意提取书中一些小片段,谈谈我的感想。

《江城》一书的作者名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的夏季,他与自己的同伴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开始他为期两年的在涪陵师专的教学生活。这,就是他写《江城》一书的背景。

《江城》的写作焦点,就是海斯勒工作与生活的城市——涪陵。而围绕着涪陵这个焦点展开的,就是海斯勒在此生活与工作的内容与进程。从陌生到逐步熟悉,从疑惑到逐步了解,从别扭到逐步适应……海斯勒和他的同伴亚当在涪陵度过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岁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比的丰富且亟待表达与交流,《江城》大概就是这样诞生的。

初到涪陵,对海勒斯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因为面临的改变太多太快而使他产生了一种隐隐的害怕。涪陵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县,在这个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地方,在这个即使是从事大学教师职业多年的老师都没有可观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的地方,海勒斯和他的同伴初来乍到便住进了学校最高级的公寓楼房,并且迅速配备了当时当地还相当精贵的电话、电视,学校甚至提出要为他俩修一个网球场……无疑,海勒斯和亚当受到的待遇是十分特殊而优越的,这在一开始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让他们心里发慌。起初的“担惊受怕”的生活在他们坚决拒绝学校修建网球场之后开始渐渐趋于平静,作者开始真正去适应和感受涪陵,以及他在涪陵的工作和生活。

在真正阅读《江城》这本书之前,我就从杂志上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读者们在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他的生活以外,认识到,作者尽管身在涪陵,描写得全是自己在涪陵的见闻感想,但是这实际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涪陵虽然落后贫穷,但是也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其实发生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而涪陵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一个恰好被作者接触和认识并发生感想的地方。许多人从这本书里读出了见微知著的味道,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江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初衷决定了这本书不会是一部纯粹属于生活记叙的作品,当它还在作者脑海里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索深度和思考深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至于我也常常读着读着不自知露出笑容——甚至在某些作者表达自己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困扰时。我想,或许许多人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会露出微笑,与读者本身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无关,而是一种纯粹的因为某事而发出的善意而会心的笑意。

例如,海勒斯在写到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时,谈到了对学校墙壁上大字的认识:一开始是:“建设精神cultu,更新生育观念。控制people mouth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教育is立country基础。”几乎完全读不懂这些中文的内容。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墙上的字在海勒斯看来变成了:“build 精神culture,new give birth观念。Population increase,促进society进步。Education is a powerful country’s 基础。”知道最后,海勒斯终于能用中文的思维看懂墙上的字,原来是:“建设精神文明,更新生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教育是强国之本。”当读者读到此时,终于跟海勒斯一起明白了这样几个在中国相当常见易懂的中文标语时,自己也会忍不住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然后还露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赋予了这部作品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不同于单纯的记叙手法,我认为作者的语言更近似于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这使得文章内容引人入胜,常常让人一读近百页不感枯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海勒斯曾说:“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读毕此书,再看作者创作的视觉和思想历程,真真觉得这是一本有血有肉的书,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甚至带些矛盾的角度,使得作者对涪陵对中国产生了这样一种情感,并引发了思考与创作的念头。正如有读者的评论所说:“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

但即使人们给予这部作品如此高度的评价,但海勒斯却显得十分谦虚与谨慎,他说:“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作为读者,即使你读完了作品,读过了评论,甚至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与精神,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与启示,但是如今看到作者的这段话,你还是会被感动——如果没有对中国这片土地融入深刻的感情与尊重,大概也是写不出这样出色的作品的吧。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于中国那种深藏在文章意义之下的返璞归真的热爱,让你也被带动着更深一步进一步地贴近这篇自己生长的土地,感觉她也越发可爱起来。这或许才是这部作品最引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