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第一章,稳健的开篇叙事

乔伊斯在第一章通过炮塔、早餐和海边游泳等三个场景交代了许多信息,为后面展开故事做好了铺垫。虽然情节不多,但应用了意识流写法,使空间得到无限拓展。这一章是正常的叙事文体,是清晰、富有逻辑性的乔伊斯风格。

时间: 1904年6月16日,星期四,上午8点左右。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该日的报纸《电讯晚报》,提到当时发生的许多事情。

地点: 爱尔兰都柏林郊外的港口区沙湾,马铁洛塔楼。这是1806年为抵御拿破仑率领的海军入侵而修建的海防炮塔。这时候已经闲置,转为民用,被斯蒂芬租来当做宿舍。

人物: 在某学校教书的年轻教师斯蒂芬。他性格内向,有每个月只洗一次澡的怪癖;与斯蒂芬合住炮塔,但不分担租金的穆里根。他是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性格活泼,喜欢在说话时引用诗句和典故;另一个人是穆里根的朋友海因斯,来自英国,是牛津大学的学生,专门来爱尔兰搜集民间故事。他在塔楼里借住。

故事从穆里根登上塔楼炮台剃胡须开始。他模仿天主教神父的语气,把斯蒂芬叫了上来,陪他聊天。斯蒂芬因为穆里根对去世的母亲说话不敬,心里一直对他有看法。两个人为此争执起来,但被穆里根巧妙化解,暂时解除了僵局。这一部分穿插了意识流写法。

穆里根剃完胡须后下了楼。斯蒂芬站在炮塔的胸墙边俯瞰海湾,心潮起伏,联想到母亲患病时的痛苦表现。这里也用到了意识流。

斯蒂芬回到塔楼的起居室,与穆里根和海恩斯一起吃了很不错的早餐,有面包、蜂蜜、黄油和茶饮,以及刚送来的新鲜牛奶。送奶的是一名老妪,与这几个人聊了了几句话,然后收到由穆里根支付的两便士牛奶欠款。乔伊思用内心独白描述了斯蒂芬想象老妪在牧场挤奶的场景。

早餐之后,三个人一起离开了塔楼。穆里根和海恩斯在中途的一个游泳场停下,先后下水游泳。斯蒂芬讨厌水,告别两位朋友去城里的学校领取四英榜的教学工资去了。这一场景中也插入多个意识流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