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而方的山水有什么写作特点?
小说历史而冷峻地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父亲和母亲带着他们的9个孩子住在13平米的木屋里,在困境中相互挣扎、争斗,机械地消磨生命。七分钟一趟经过屋檐的火车,震耳欲聋的噪音,偷煤,捡菜叶,成了孩子们小时候的主要记忆。小说没有传统现实主义作品那种先入为主的超验观念,也没有企图粉饰现实,更没有暗示对读者有什么引导的意图。但实际上写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所谓的“原生态”。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大相径庭。但就山水本身而言,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艺术风格,都有一些新意和很高的成就,也代表了一种文学潮流。
一个
塑造人物是小说的基本功能,人物刻画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风景》中的人物很多,但读者读起来并没有模糊凌乱的感觉,尤其是一些主要人物,刻画得很生动,很突出。
父亲是小说中墨迹较多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六十年代普通劳动人民的影子。我的父亲高大魁梧,勇敢凶猛。十四岁的时候,我就一直和爷爷玩码头。他是个苦命的码头工人,是个标准的工人阶级。在生活中,他有时会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当二哥朋友的父母失踪后,这位父亲毫不犹豫地派儿子去寻找,并亲自帮助杨家人料理后事。但是,父亲的性格比较暴躁,傲慢,有时还蛮不讲理。大哥被学校开除是父亲轻视教育,崇尚暴力,不讲道理的结果。
在父亲的意识形态中,更多的是落后意识。在他看来,齐哥的野心是拳脚教出来的。想做人,就得过非人的生活。他更对七哥的媳妇不满:“不能生孩子的女人有什么用?”这说明我父亲脑子里还是有很多封建意识的。我父亲也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他打老婆孩子的频率和他喝酒的频率一样高,一样兴奋。他根本不懂得尊重老婆孩子,也不会尊重他们。这说明父亲的觉悟和思想水平在反复的运动和社会教育中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至于父亲的普遍意识,比如“住楼房是短命的”,就更有落后的地方了。
二
“风景”贯穿七兄弟的活动,从“亡魂”的角度描写。虽然不代表什么。但便于作者以“超脱”的心态描写人物,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也为读者冷静咀嚼生活的复杂滋味提供了便利。
新现实主义常用的“反讽”手法。这一点在景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些不动声色的冷嘲热讽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个人物的性格。作者在描述父亲时写道:“像父亲这样的人,为某件事感到痛苦,真的不容易。”这像是一个不经意的玩笑,却清晰地展现了父亲麻木的无意识头脑。
作者在叙事上采取“超然物外,无动于衷”的态度,把自己放在一个等距观察者的位置上,从而尽可能地写出一种生活状态和心态,用直白的叙事方式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真正了解一个生命的“原生态”,从而给读者留下最大的思考空间。
此外,《风景》中值得一提的是“大胆真实”的心理描写。这在刻画七哥的时候特别用。童年的七哥经常被打。他挨打的时候从来不说话。他经常会想,长大了先打爸爸还是先打妈妈。七哥对大祥和小祥姐妹的仇恨已经到了“如果有机会重逢,他会当着父亲的面把她们都强奸一次”的地步。这些大胆而赤裸裸的描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一个家庭中可怜而无人疼爱的孩子的心理。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和极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是。
“风景”是漫长生活中的一段话,通过语言展现给读者。它试图展现一种“生命的原生态”。而人生就像一条山涧。不管是什么时候,它总是以它特有的节奏向前。它不会因喜悦而中断,也不会因挣扎而加速。所以小说作者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安排故事的发生、高潮和结局。而是淡化情节,通过生活本身的面貌启发读者的思考。这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三
《风景》的出现是在80年代后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价值不仅摧毁了“寻根小说”创作的乌托邦幻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验:
1.文学创作不再遵循意识形态。
2、日常生活的琐事凡人真正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文学用单一。
纯洁的生活。
3.小说的叙事不再以情节为中心,而是不着痕迹地展现生活。
4.作者不再追求文学的启蒙功能,而是淡化了价值立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