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象》全文(沈·)

全文:

西双版纳曾经有威严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去打仗的士兵。士兵骑着大象杀敌,大象用长鼻子劈开敌人,用蹄子践踏敌人,一大群大象雪崩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罗达河畔抗击日寇。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70多具尸体,我们的80多头大象全部被射倒在地。人们在罗达河边挖了一个大坑来埋葬倒下的大象。

在搬运战象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有呼吸,于是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了它。村里人从来不叫他搬东西。他整天在寨子里游手好闲,到主人家要香蕉,到西屋喝泉水。

它叫Gacao,Bonondine负责饲养。

20多年过去了,Gacao已经五十多岁了。它看起来很老,整天在树荫下打瞌睡。有一天,嘎曹躺在地上不肯吃东西。他只好捏着鼻子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艰难地看着你。博诺丁对我说:“太阳要下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加卡卡要走上死亡之路了。”

阁楼里有半筐玉米种子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好了,想吃,就把两串玉米扔了下去。嘎羧基用鼻尖勾住它,像扔垃圾一样扔出了大象房,继续仰头大叫。破席子里有个类似马鞍的东西,我随手踢到楼下。

没想到嘎羧基看到后突然安静下来,用鼻子把上面的灰尘吹掉,鼻尖在上面蹭了半天。在他眼里,为你流泪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所以它想要自己的象鞍。”博农丁恍然大悟,“这是它当年戴的马鞍。我给它治疗的时候,把大象的马鞍从它身上解开,扔到了阁楼里。唉,都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博农丁皱着眉头,悲伤地说:“它要离开我们去参加大象葬礼了。”

大象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每一群大象都有一个大象坟墓。除了那些在荒野中突然不幸死去的人,他们都能准确预测自己的死亡。在死神到来的前半个月左右,他们会独自前往遥远而神秘的大象坟墓。

嘎曹要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为嘎曹送行。很多人都在哭。村长在嘎曹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白围巾,四条象腿上系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拿着香蕉、甘蔗、糯米粑粑往嘎曹嘴里送。他什么也没吃,只是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夕阳西下,苍穹茫茫,在一声叹息中,嘎曹开始上路。

我和Bonondine悄悄跟踪加卡卡奥,试图找到答案。嘎曹走了一夜,黎明时分,他来到了罗达河边。它站在河滩的鹅卵石上,久久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河水。

然后,它踩着湍急的河水,走到一块龟形的礁石前,又吻了它一下。很长一段时间,它昂着头,对着地平线上火红的朝阳咆哮。这时,它的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绷得亮晶晶的,眼睛亮亮的,吼声凶猛悲壮,把河里的鱼都吓得跳出了水面。

“我记得。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曹抬上岸的。”博农丁说。

原来Gacao是要回到他浴血奋战的战场!

资料来源:沈·《战争的最后一头大象》。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1969沈初中毕业后,到西双版纳插队,在插队中学会了抓鱼、盖房、耕田、栽苗,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他在水电站当过民工,在山村当过男教师,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65438年至0975年应征入伍,任宣传科长。1984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2转成都军区车间。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动物小说是《大象出没的山谷》,发表在65438-0980的儿童文学杂志上。他已经发表了500多万字。1997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与沈签约,以六位数的价格买断沈动物小说未来十年的出版权,出版《战争的最后一头大象》。

沈的作品深入动物的内心世界,把握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征,反映动物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这种风格使他成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动物小说的先锋。他的动物小说不仅易读、耐读、扣人心弦,而且他的审美经验和新颖独到的人生哲学观点也是公认的。

虽然他的许多作品被宣传为儿童读物,但许多成年读者被描述动物行为和心理的精彩程度以及赋予动物主角哲学解释的意义所感动。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动物以及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关系发人深省,他的描述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部分内容有艺术处理的成分,但他所描述的情节为动物保护和福利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