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权力的奢侈。

公元前221年,无所不能的秦王嬴政在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后,认为自己既贤惠又黄三,为五帝做出了贡献,于是改国号为“皇帝”。而且,这家伙还用这样一套说辞告诉世人:“死后,一个儿子根据他的行为来评判他的父亲,他的副手们根据他的行为来评判他的威严,这是非常不恰当的。”从现在开始,我命令废除葬礼仪式。我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计数,从二代三代到永恒,如此无休止地传承下去。“在秦始皇心目中,天下永远是他们一家的,不仅要终身执政,还要让子孙后代世代执政。终身制和世袭制这两种极大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制度,在过去是存在的,但秦始皇进一步加以澄清和强化,以至于历代皇帝都一步一步地效仿,直到1911年后,中国才把这样一种老子传给儿子的反动权力转移模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第二是长生不老的奢侈。

权力被垄断,高高在上,不受任何监督。所以,享受这种“美味”的秦始皇,特别贪死,奢求长生。先是派地方秀才徐石(即徐福)带着少男少女下海寻仙山,求长生不老药,无果而终;后来,燕国的学者卢生被派去拜访海中的神仙,寻找仙药,但没有结果。秦始皇做出如此荒唐事,绝不是以上两个。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主人想长生不老,求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花费大量精力,整天和徐石、卢生这种靠求仙炼药为生的方士打交道——他统治下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吗?

还有物质享受的奢侈。

在中国历史上,阿房宫似乎一直是标志着国家因奢而亡的政治符号。秦时曾有古书记载如下歌谣曰:“一室为一室,帝始亡。”比较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有云:“六王毕,四海为一,蜀山正,阿房出关。”小子,为了建阿房宫,蜀地山上的树都被砍倒了。可见秦始皇对奢侈享受的追求真是无以复加。但据当代考古学家考证,当时传说中的阿房宫基本建成,秦代还没来得及建造主体建筑就土崩瓦解了。然而,即便是这座未完工的阿房宫,秦始皇也是集了几十万人来建造,花了很多人的钱。对于阿房宫,秦始皇最初的设想是:“先做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尺,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十尺旗。周池是亭路,从殿下到南山。南山的顶峰被认为是失踪了。为了回路,我从属于咸阳的阿房渡过渭水,到了天基阁路一样的营地。”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秦始皇的生日再长一点,不知这座为他而建的宏伟豪华的宫殿会如何毒民害国!难怪司马迁严厉斥责暴君“漠视民力”。

身后的陵墓也是一种奢侈。

秦始皇陵位于Xi临潼区骊山脚下,现在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中外宾客。我看到过这样的文字,说秦始皇陵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乍一看,这似乎是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褒奖。但后来我又想:秦朝的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勤奋”地把自己的“智慧”结晶到秦始皇的坟墓里呢?他们愿意这样做吗?据史料记载,陵园建于嬴政登基后的第二年。它完成于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当时,李斯首相是陵墓的设计者,张寒将军是监工。* * *集齐了72万人力,也就是诗人李白写的“70万拷问者,揭竿而起,翻山越岭”——也就是说,陵墓是在严格戒严下修建的,不是70多万拷问者自愿劳动。据说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人数几乎是埃及胡夫金字塔的8倍。面对这样一个“天下第一”,作为70多万“勤勤恳恳”修墓的罪犯后代,我们真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这个耗尽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和豪华墓地的秦始皇,自然是天地所不能接受的。选自南宋刘的《艺苑》和梁的《小说》中的一首童谣说得好:“秦始皇,何。开我家,据我床,饮我酒,吐我浆。喂我吃的,以为是吃的。张武对着东墙弯弓射箭。沙丘之前,他们会灭亡。”

当然,秦朝也有机会避免二世之死。贾谊在《论秦》中曾说:“今秦二世立,天下必领而观其政。”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其实是新皇帝的政治资源。如果能及时落实政策转变,以恰当的执政行为纠正“始皇帝的错误”,赢得民心,就能扭转政治危机。但可惜的是,秦二世胡亥连他的私生子老子都不如,就像《汉书》说的:“至于第二个,暴政愈演愈烈。”于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秦帝国,不可逆转的灭亡了!

有句话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面对秦二世之死的历史,后人(尤其是那些手握或大或小权力的官员)必须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政治命运是奢侈的,权力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