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享受当下的小说。

如果你问,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就目前而言,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回答“当下的力量”。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能是因为名字比较普通,感觉应该又是那些心灵鸡汤吧。后来不断看到有人推荐,就心血来潮决定买了。没想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大陆:“活在当下”根本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从那以后,我反复翻了几十遍,甚至到现在,我还是时不时拿出来参考,因为我觉得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当然,看过这类书的人往往会两极分化:要么觉得相见恨晚受益匪浅,要么觉得唯心主义是扯淡。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以下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看不懂这本书,不妨作为参考。

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是恍然大悟。

30岁之前,他生活在焦虑状态中,甚至想自杀。29岁生日后的一个晚上,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突然有了顿悟。此后,通过与一些精神导师的相处和阅读相关书籍,他也成为了一名精神导师,在欧美举办讲座和研讨会。这本书源于他在这些会谈中对人们问题的回答。

看到作者的经历,你可能会觉得很神奇,甚至难以置信。我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也许有些事真的超出了理智?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作者透露的信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任何宗教偏见,可以作为心灵入门书。

读完之后你会很容易发现,即使这本书包含了很多方面,但自始至终只有一点:你不等于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你的情绪。超越他们,深入当下,一个全新的世界将开启。

这本书里有一些有价值的观点。(除了“开明的恋爱关系”部分,这个会单独分享):

“启蒙”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虚幻、理想化、遥远的东西。但其实并不复杂,也不远。作者直接用简单的语言说:

要体验这种现实,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思维,因为我们总是在做一些强迫性的思考。

比如,我们总是习惯于对某些情况进行评论、猜测、比较和抱怨;要么回忆过去,要么想象未来,不断播放心理电影,根据自己的想象产生一定的情绪。

这种强迫性思维的影响其实很大。在个人层面,它的影响是波动的情绪和疾病。虽然我们有时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是由一些外在因素造成的;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可能会引发无数的灾难和战争。

那你为什么总是强迫性的思考?因为从中可以获得自我的感觉,所以会觉得只有思考才能存在。这种虚幻的自我形象就是我们的“自我”。它总是喜欢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因为它很难存在于当下。

当然,思维不是无用的,它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问题是我们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而且只是心智进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除了思维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广阔的领域,是思维的智能之外的,而思维只是这个智能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正如《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所说:

更重要的是,美、爱、创造力、喜悦和平静其实都来自大脑之外!因此,开悟意味着从大脑中解脱出来,意味着超越我们的思维,感受这种浩瀚的智能(书中称之为“意识”)。必要的时候,大脑也会被更高效地利用,而不是“被它利用”。

被无意识的想法控制导致痛苦。大脑总是喜欢用过去和未来来掩盖现在,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负担。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之身”,是过去每一次情感痛苦留下的残余痛苦的集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痛苦的身体是休眠的,但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时,它会被激活。如果无意识地被它控制,它会一遍又一遍地从你的身体里“获取食物”,各种负面情绪都是它的好食物。我们也会像强迫症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陷入痛苦,甚至给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摆脱痛苦呢?答案也很简单:意识。成为观察者。观察自己的痛苦,观察自己的思考。

当意识之光照进内心,所有的痛苦都将没有形状,因为它们都是虚幻的。这个“做一个观察者”也是解决情绪的根本(我之前写过分享,有兴趣参考一下:这可能是处理情绪的根本方法)。当然,刚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痛苦,需要坚持,在意识的光芒下继续投入。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一些思维惯性模式,比如为什么爱情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总会感到焦虑。然后,就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负面情绪不再发生的阶段。

作者指出,时间一点也不宝贵,它只是一种幻觉。

这种观点与不断强调时间概念的现代社会完全相反。

的确,我们能拥有的永远是当下:过去和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中,没有任何东西能存在于当下之外。

所以,深入当下是进入灵堂的关键,也是各派灵修导师的教导要点。这本书把这种深深活在当下的状态称为“在场”。

只有在临在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直接认识事物,否则我们总是只能通过大脑中形成的特征、判断和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直接观察。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我们不应该活在过去和未来,而是进入当下,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计划,只是被动的活在当下?

当然不是。这里作者提到了两个关于时间的概念:时钟时间和心理时间。

时钟时间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所需时间的衡量,并不主观。除了规划行程,还包括吸取过去的经验,利用一些科学模型预测未来。

心理时间是指像强迫症一样认同过去,投射到未来。消极的心态和痛苦总是根源于心理时间,是思维的错觉。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前者才是真正有用的,后者只是不必要的障碍。

所以,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过去和未来,而只是抛弃心理时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时间。

当下总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进入当下,所有的问题都会彻底释放。这里,有一句很感人的话:

身体和思想一样,很容易被我们无意识地认出来。过分关注身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对身体形态的认同,其实是一种错觉,是恐惧的体现:内在没有安全感,需要依靠一些外在的东西(身材、肌肉、皮肤、着装)。事实上,身体永远只是一个外壳,它不是我们的全部。但是身体可以作为进入存在状态的入口。从内部感受身体和生命可以连接到那个深层的能量场。

那么我们如何与内在身体联系呢?

方法就是一直去感受,把意识放在身体上,感受呼吸,感受内在,逐渐对内在有更多的觉察。这也是停留在当下,进入当下的一个很好很直接的方法。

看到这里,有点恍然大悟——瑜伽,不是吗?瑜伽通过提高我们对身体的意识来帮助我们生存。所以,练瑜伽是方法之一!

这本书还花了一定的时间谈论“非显化状态”。

书中说“非显化状态”是万物之源,是众生的内在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与神对话1。也许结合这本书会更好理解。

《与神对话1》里说宇宙之初只有太极,那是时间的起源。这时候,“它”才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万物。但这还不够,因为这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不是经验上的理解。因此,为了获得对自身的经验性认识,它把自己分裂成阴阳两界。从此,相对论被创造出来。慢慢的,时间和万物从虚无中产生。

所以“无显之态”对应“太极”,“显之态”对应万物。一切都是无中生有,又将归于无。进入非显化状态意味着与存在融合,回到那个最初的纯粹意识,这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如何进入非清单状态?身体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除了书中提到的:

1.进入当下,瓦解心理时间。

2.停止思考。可以试着有意识地呼吸,专注地看花等。,并在思想的流动中创造空间。

3.投降,放下对当前事实的抗拒。

4.沉默。寂静其实是一切声音的源头,每一个声音都被寂静包围,生于其中,灭于其中。另一方面,沉默是未探索状态的特征。所以,专注于寂静而不是声音,我们就能慢慢打开通往未探索世界的大门。

5.空间。类似于寂静,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基础,即使表面很坚固,内部依然充满了空间。“没什么”远不止“是”。感受我们周围的空间。

既然我们最终都会回到非显化状态,那么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一部分的结尾,作者说:

世界是为了被超越而存在的!就像平常的财富一样,书籍、规则、运动、旅行等一切活动都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但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通向无限和永恒的道路。

什么是臣服?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可能会给人一种负面的感觉。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在臣服的状态下,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力量。因为我们没有了思维和情绪造成的迷雾,所以更能看清真相,从思维能量变成精神能量。

比如,当我们不小心陷入泥潭的时候,屈服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接受这个事实,什么都不做,让自己慢慢陷入泥潭,也不意味着欺骗自己陷入泥潭没有错。就是简单的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在心理上给这种情况贴上各种标签,产生负面情绪来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然后,在接受的前提下,积极行动,努力摆脱。

投降和“努力”并不冲突。

投降并不意味着允许你受到伤害。我们可以对一些不友好的人或情况说不,但这种“不”和我们曾经出于情绪反应说的“不”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能量的优质“不”。

要么完全接受并保持内心的平静,要么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变。

看了这个,我想到了“无为”。

类似于臣服,“无为”看似无为,实则完全不同。前者是超越平常的行动,保持警觉,不反抗,内心安静;后者在行动中,体现了恐惧和惰性,是一种完全受生物本能控制的无意识状态。

通过臣服,我们可以转化痛苦,超越痛苦,甚至超越死亡。

/

超越思维和大脑,进入当下,不一定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能在更高、更本质的层面上影响我们的行动。所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被启发。有时候,没用的东西其实是最有用的。

除了上面分享的内容,书中还有一个精彩的章节没有提到,那就是“开悟的恋爱关系。”这个会单独分享。

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多的是一本思想入门书。看完了作者用平实浅显的语言对当下奥秘的解释,我们就能更好地去读其他一些有点深奥,但其实是另一个汤里的书,比如《与神对话》、《亲密关系》(克里斯托弗·孟写的那本)、《禅与精神分析》、《禅与摩托车保养的艺术》,似乎就能读懂以前完全不懂的《瑜伽经》。

另外也深刻影响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说是人生的转折点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再好的书也只是个指南。它的作用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手指上,忘记了最终的目标是美妙的月亮。

最后,如果你喜欢,欢迎你找原著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