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历史问题: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真的存

武则天从落寞妃嫔到感业寺中的尼姑,再到大唐新皇帝的二品昭仪,最後成为皇后乃至独一无二的女皇;这个故事的主干本身就足够传奇了,但史书还嫌我们知道的太多,於是传奇就成了传说。後世一旦说起感业寺前後的武则天,基本上就很难正经讨论了;因为皇帝和尼姑,儿子和庶母,现任皇帝和未来女皇,这是经典的不伦之恋、禁忌之恋啊,真是想想都让广大观众激动。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政治视角看过去,围绕感业寺展开的故事并没有半点神奇之处;当然了,这一切都和一个前提,以及另外一个女人相关。关於这个前提,我们稍後再说,所谓的另外一个女人,则是我们在分析武则天的历史时,基本上统统忽略的一个女人。如果你能猜到她是谁,你就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这个女人就是据说甘愿为李世民变相殉葬的徐惠徐贤妃。为了培养政治敏感度,你最好把殉葬二字多读几遍。

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贵族势力相当强大,整个贞观时期,只有一个宰相出自寒门,那就是马周。因此太宗的早期政治布局就很类似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强势的太子,强势的亲王,以及大片的贵族。但是唐朝之所以是唐朝,是因为唐朝时期寒门庶族的力量,要远远强於魏晋南北朝。所以,唐太宗的布局从开始到结束,相对於前代,都可以称之为轻拿轻放了:太子和强王先後玩完,柔弱太子登基。虽然没少折腾,但显然称不上什麼大动乱,简略的历史教科书根本用不著提及这件事;唐王朝本身也没有因此产生太大的波动。

因为看起来贵族势力依然强大,但问题是,徐茂公作为寒门庶族的代表人物,不仅名义上加入了皇帝家族,一直都是重要的前排人物,更是辅政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南北朝时期,这根本是无法想像的。

这本身就意味著,贵族力量已经无法一手遮天了。所以,太子和魏王虽然不互相让,李世民的布局看起来也没能超越前人的格局;但其中的具体内容已经大不相同了。因为有足够强势的寒门庶族力量制衡贵族;皇帝也就没有必要把皇族过分加强,以致骨肉相残到惊天动地的地步。唐朝初年看起来封了一大片宗室为王,但这些亲王有几个拥有了不起的影响力呢?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几个而已。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一手推倒太子、强王相制衡的格局,意思就非常明显了;那就是随著建国时间越来越长,帝国的权力基础不断扩大,皇帝的权力越来越稳,贵族力量和皇帝之间的默契越来越到位,已经根本用不著刻意加强儿子们的权力来对抗贵族力量了。而在推翻原有格局的过程中,又打击掉一批贵族,之後帝国的贵族们就更老实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才敢於立柔弱的李治为太子。

与此相应的一个举动呢,就是李世民开始大举扩大自己的後宫阵容了。最大的前提自然是,贵族力量已经被压下去了;其次则是长孙皇后在公元636年去世了;所以这就成了宫廷力量扩张的好机会,因为这其实意味著皇帝私人力量的上升,更可以让皇帝在多方博弈中更从容;因为皇帝虽然强大,但如果总是亲自冲在第一线,许多事情也是没法乾的。而如果失去了这两个前提,李世民显然很难这样做。

这股新崛起的宫廷力量由两个还处在少女时代的女人代表:徐贤妃和武才人。武则天普遍认为生於公元624年,徐贤妃则还要小三岁。按说这种老牛吃嫩草的行为肯定会引来魏徵同志发表意见,但问题是魏徵貌似没说什麼。因为魏徵绝对是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随时准备和皇帝唱反调的二逼中老年。

其中的博弈我们不必细说,我们只需要知道,最终是徐贤妃走向了更前排,因为她最初也是才人,随後一路飙升,先是婕妤,再是充容;同时取得了向李世民上疏进谏的资格,可谓是存在感十足。而武则天我们都知道,她被李世民冷落了,整整12年没能获得晋升。只留下一个驯马的传说,而从这个驯马的故事中,我们大约也可以明白一点,那就是李世民觉得武则天性情和作风太强势,不太适合替皇帝出现在前排,因为她要的铁鞭,铁杵,匕首那都是什麼东西啊?那是用来驯马的吗?那分明是用来虐马的啊!

李世民本身就足够强势了,再和这种女王范十足的暴力少女搭档,大臣们估计要有意见了。因为李世民只是想驯服他们,而不是侮辱他们,按照武则天的玩法,一次不服就抽,两次不服就打,三次不服直接杀,那还能玩得转吗?在贵族势力虽然不比前代,但依然不可小觑的时代,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所以,在这个博弈中,温柔如水的大才女徐贤妃胜出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死後,武则天只是被打发到感业寺了,而徐贤妃则被变相殉葬了。这一方面呢,是贵族力量在辅政班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自然不会给前任皇帝的宫廷力量好脸色看——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那个驯马的故事多半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后的传说,因为这种充满攻击性的言论传到暂时主导了局面的贵族辅政大臣耳朵里,武则天估计不会有什麼好果子吃了。总而言之,你还只是个才人就敢那样驯马,将来成点气候,那还了得?因为谁不知道皇帝陛下眼中的马那只是个隐喻,比喻的就是我们这班臣子啊?

但我之前说过了,贵族势力虽然取得了主导,但寒门庶族大臣的力量并不容低估;因为没有人能一手遮天,所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就连宫廷力量的头号代表人物徐贤妃,也得到了体面的结局。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这发生在南北朝,估计就没有後来的一代女皇了,因为控制住局面的贵族大佬肯定会在史书上留下这麼一条记载:某年月日,太宗崩,众妃皆殉!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保留了翻盤的希望。因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贵族们的反扑,看起来是越来越凶悍了:李世民和隋炀帝的女儿所生的吴王恪,以及另一个强王李道宗,李世民和某无名妃子所生的高阳公主,以及同样并非嫡出的巴陵公主,包括两位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和薛万彻,全都被长孙无忌杀死了。与此同时,新皇帝的後宫也被贵族女性统治著,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然是王皇后和萧淑妃。

在这种局面下,皇帝本人自然担心贵族力量不可驾驭,就是寒门庶族的大臣们,也害怕有朝一日被挤压得失去立足之地。当然了,因为贵族一方并不能真正控制局面,所以他们自然无力阻止皇帝和寒门庶族对他们进行制衡。最简单而言,长孙无忌能阻止高宗以东宫班底为基础,不断构建自己的嫡系力量吗?显然是不能的,之後走向前排的许敬宗,就是高宗的东宫班底之一。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皇权成长,贵族进入衰退期的背景下,再弱势的太子成为皇帝後也是有样子的;唐朝皇帝已经能有力在制度上确保这一点,最简单而言,天子有十六卫,太子就有东宫十率;天子有三公,太子有三师;更有太子宾客、太子左右庶子、太子詹事等品阶在三品以上的高级僚属。我们记得西晋八王之乱时有人劝太子杀贾后,道是「东宫俊杰如林,四率精兵万人」;但问题是,唐朝的太子足足有十率,简单对比之下,也知道两者已经不能同时而语了。

在这种局面下,无论朝堂还是後宫,张牙舞爪的外戚和贵族领袖们,自然没有力量阻止皇帝武装到枕头边上的全方位掺沙子了。高宗继位的前六年,也就是永徽年间,史称贞观遗风;其中最重要的标志自然是,在这个阶段,贵族和皇帝依然保持著贞观时期那种默契和均衡,而过了这个时期,均衡就被打破了。

当皇帝试图往後宫掺沙子时,徐贤妃已死(公元650年徐惠死),武则天作为前朝宫廷力量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遂进入了新皇帝的後宫,此时是公元651年5月;李治刚刚服丧结束。第二年武则天就成了二品昭仪。这时的武则天28岁。那麼,为什麼会让前朝宫廷力量的代表人物犯著忌讳入宫呢?不能找新人替代吗?

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太宗的布局下,新皇帝的权力底蕴先天不足,他之所以一直是个货真价实的皇帝,主要是建立在各派的平衡之上的;此时他需要时间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正所谓先易後难,後宫虽然和帝国政治关系紧密,但怎麼说名义上也是皇帝的私事和家事,从後宫入手,自然比从朝堂入手简单得多。既然不能无中生有,那就只好就地取材了。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武则天是各种身份的综合体:她的父亲的出身也算是名门,是一开始就和李渊合作的大商人,她的母亲来自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而她本人,在太宗的後宫足足呆了12年,就算不如徐贤妃,也算是元老人士了,换言之,她和宫廷力量本身就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和李治的私交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这就构成了武则天身上的另一种综合体,她在实质上,是新皇帝的合作者,但表面上,她完全是因为新皇帝的喜欢才得以重回後宫的。什麼叫公私兼顾呢,这就是了。高宗这个举动很是高明,既照顾了反对者的情绪,也没有留下相关把柄。因为他虽然明摆著是结同盟,找夥伴;但却是以及其私人化的方式进行的,换言之,他完全可以说他和媚娘姐姐在偷情,事实也是现成的,武则天入宫前就已经怀孕了。既然是皇帝的私事,你再多管那可就僭越了。而且这时候李世民已经死了两年左右了,孩子当然不会是现任皇帝他老爹的。至此,我们已经大致还原出了感业寺事件这一重量级桃色新闻的全貌。

武则天这样的身份集合体,当真可以说可遇不可求了;她不仅能让寒门力量、贵族力量、宫廷力量都乐於接受;更难得的是,她早早就广为人知的强势性情和风格,在太宗时期虽然缺乏用武之地,但换了个人权力先天不足的高宗,却可以完美弥补。

如此,我们可以想像,以武则天回宫为信号,其背後的政治趋势,必然是贵族力量开始再次後退,朝堂重回均衡,皇帝的嫡系班底越来越强。而长孙无忌看起来张牙舞爪,举手杀人;但他能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吗?显然是不能的,如果能他就不会玩完了。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