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前妻的一封情书——王献之四篇情话赏析(下)

接下来讲讲“妹子的性感棒”,刻上“春华阁棒”。草书,拓片。2行17字:妹子性缠绵,绝对要碰东西。当你付出的时候,你要担心很久。

这里的缠绵,不是深情,不是婉转动人,不是爱与亲近,而是纠结,是巩固,是不解。说明Xi道貌岸然,遇事多愁善感,很可能和林黛玉一样,身体不好,心理素质更差。在王献之的来信中,她经常说她很担心自己的病情。在这封信里,她更加深情,说姐姐一直多愁善感,她更纠结于一些事情。我一直在担心这个!

Xi家是祖丕王氏的官宦书法世家,家世极好。书圣王羲之称赞他的媳妇“直而明,真美”。从云姨的一手绝世书法可以推断,云道茂一定是一个气质清丽,才气比天仙还多的女子,否则她不可能是心如止水的朱砂痣。

姐姐的缠绵不是她的缠绵,她的缠绵是她的缠绵。这个帖子充满了缠绵的亲情,如丝如泪。第一行“姐姐的缠绵触物不一样”这两个字真的只和“缠绵”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但是你感觉这个字就像项链上的一串珠子。当你看到珠子的时候,你可以从你的眼睛里看到它们。“你要为你的耳朵烦恼很久”这个词,后面是“献”这个词,像山涧里跳跃的小溪一样流下来,有粗有细,想转又转,颇有意料之外的自然。最后一个“耳”字,又粗又长,弯得像镰刀,问你能有多少愁,就像一股春水向东流。

想起一句歌词:如果你能看到我心中的风景...我敢肯定,收到这封信的人,Xi道貌岸然,一定是看到了达令心中的风景,因为连我都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帖两行,一笔到底,所呈现的“一笔书”意境无不出彩。

最后,在《春华阁帖》中收藏了太原元年(376年)王献之写给他前妻的一封信《封对帖》。9行,67个字:虽然你服务了很久,但你可以享受一整天。经常因为和姐姐无休止的接触而痛苦,所以想和以前一样老,这样才能白头偕老。不要说再见这一点,所有的忧虑都很深。明天我什么时候能见到我妹妹?可悲的是,什么都没有了,但你应该停止呼吸。

在这封信中,他回忆了和Xi一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以为会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结果事与愿违。他说,虽然我和姐姐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我们每天都那么开心。李白是“相望不厌,唯有敬亭山”,大令是“久留不厌,唯有姐姐”。我想牵着你的手,和儿子白头偕老,却不知道命运就是这么扑朔迷离,我再也无法和妹妹朝夕相处。恐怕只能等到死的那一天了!

王献之和云道茂应该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被酒赶上春眠,赌书被茶泼”,所以大龄特别留恋。我找了很久,试图找到云道茂写给王献之的几个字,但没有找到。我想这个多愁善感的女人,“我怕相思病,我已经害相思病了。轮到我相思,眉间有一丝丝。”以泪洗面大概一直愁眉不展,所以几年后他就去世了。

写这篇帖子的时候,大令才33岁,书法已经相当高超了。“一支笔”的概念始于张芝,但他的曹彰字被割裂,笔断了。右军打破孤立,联系起来,有时两三个字;到了大单,突破了父亲,开始做更多的字。在这篇帖子里,大龄自创的多字连续“一笔书”已经用得非常娴熟,但与其他三篇帖子相比,显得变化不足,笔法在快速流转中显得不从容不迫,略显滑溜;与乃夫相比,右军的文字更有骨气和力量,奉献更多的是逃避和妩媚。当然,我觉得骨力和风格跟读书时间长短和心理年龄有很大关系。张怀瓘的《断书》说:“我遗憾它在少年和秋天仍然是丰富的,它是无拘无束的,它的骨头并不完整,有时它是琐碎的。”这个评价极其中肯。为什么不关注骨势?如果你能用虚假的生命磨炼它很多年,你怎么知道它的骨势,怎么做父亲?在《清逸阁》的题词和后记中,张廷济盛赞大龄后期所作的《洛神赋》十三行:“风神摇曳,神气磅礴,无一美在其中。”在过去的几年里,大订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那些年烧伤留下的伤痛,伴随着大秩序的晚年。在后来的许多信中,他告诉朋友:“我的脚更敏锐了”,“我的脚会伤到我的呼吸”,“尝到了那种痛苦的烧灼感”等等。,以及“我的脚还没坏(和我一样,正在养病),极度担心。”就像那些为恋人纹身的男女,分手后无法摆脱,一次一次的痛,每一次的痛脚,都会想起和纪道茂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喜欢看古人的杂帖,是因为那些一堆堆的旧纸里有他们鲜活的生命和生活。传世的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稿》、《寒食帖》,都因或狂欢、或痛苦、或悲壮的故事和情怀而生动感人。当然,有时候真相是残酷的,大部分生动感人的故事,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心里含着泪的意外。

今天一个远方的书法家说,他想尽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写进作品里。我看了好几遍。我不知道是他的情感太浅还是我无法和他产生共鸣。总之我没感觉到。南朝宋代玉祜在《论书表》中说:夫今古美,数俗;爱颜而薄质,人情也。“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所以到现在,人们越来越处于浮躁和漂浮的情绪中,一切都更华丽,更快,更聪明,但就是缺少那种野性的活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

这四个岗位因为大单的深度加持而辉煌。一个中年男人还能无动于衷,其实很珍贵。只有摆脱了生存困境,内心纯洁高尚的人才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