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小说《西米》,总结了一个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的情节。

孩子,以及在田园环境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一直是曹文轩文学世界里的主角。他们往往有着单纯的心,健康的身体,自然的心理。我们曾经在他的草屋和红瓦里遇见过这些可爱的孩子,而在他的新作里,一个同样可爱的乡下孩子小米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眼前。也许我们仍然可以说《西米》是一部成长小说。是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苗条是如何成长的。我发现曹文轩笔下可爱的孩子都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那里可能是承载他童年的故乡。至少我相信,他童年记忆中有意义的经历,一定是在《西米》中启用的。也许正是这种童年的记忆,让曹文轩的这些小说有了一些内在的呼应。

但是精米就是精米,和我们在草屋或者红瓦遇到的少年不一样。小米调皮害羞,瘦弱大胆,富有想象力,有自己的主见。我相信西米的很多出格举动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惩罚小七,骑着疯狂的大白牛,为梅花偷卷子,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他用刀刻遍天下的形象,以及他在竹林后面的高墙上创作的巨幅“壁画”。这就是精米最大的不同。他不爱说话,别人以为他害羞,其实他并不害羞,只是因为他说话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用嘴说话,他手里拿着刀说话。刀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艺术处理。但是别人看不懂他的表情。现在,有一个能理解他表情的知己。这位知音是苏州市的女性朋友。梅文从这些潦草的痕迹中看到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梅文认为,世界是由艺术元素构成的,这些艺术元素是最简单、最未经雕琢的。这些艺术元素都是在细心的头脑中诞生的。它们是通过小米手里的刀表达出来的,出于生活的需要。连小米自己都不明白它的内涵。难怪其他人,包括他当校长的父亲,都不明白小米到底想表达什么。梅文以自己的艺术眼光发现了西米的艺术心灵。当梅文发现这个秘密时,她非常惊讶,所以她决定帮助西米。她从小在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培养出精致优雅的艺术素养,然后她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切肉刀,用它精心雕琢细米,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能有人会觉得看到这里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西米一定在梅文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有前途的艺术家。不能说这个猜想没有道理,因为很多小说都是用这种极端世俗的方式来讲故事的。但西米却不是这样。作者超越了世俗的层面。他不想给我们讲一个世俗的成功故事,而是从生活的角度肯定了艺术的精神价值。在梅文的启发下,西米对艺术有了精神上的自觉,从而在精神上走向成熟。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梅文曾热情推荐精米雕塑参加县文化馆的展览,但当文化馆的人敷衍处理精米送来的作品时,梅文怒了,指责他们是不懂艺术的“白痴”,同时也放弃了让社会认可精米艺术的想法。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告诉我们,文化中心重视还是轻视精米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随着精米精神不断翱翔。因为艺术,西米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仅是西米,也是所有人。这是曹文轩在小说《丝蜜》中想要告诉我们的。这里我还想给出一个很有意义的细节。梅文在一所乡村学校举办了一场精米木雕展览,那些平时爱撒野的农村孩子有秩序地前来观展,变得彬彬有礼。这时作者说:“等他们长大了,再看到‘庄严’二字,一定会想起这一天。”这就是艺术元素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高尚、更纯粹、更美好。在梅文的指点下,小蜜终于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小说的结尾,面对梅文留下的一切,他会感动到“眼泪喷了出来”,看到“一片纯白”。这个“纯白”也是对整部小说纯净美好世界最贴切的描述。

从艺术形象上来说,西米是古典的,这其实是曹文轩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自己也明确表示会坚持古典精神。艺术中的古典精神在现代和后现代被忽视可以理解,但认为现代人应该彻底抛弃古典精神,这不是无知,而是一种可怕的偏见。《精米》再次体现了古典精神的魅力。其精美的语言、精致的细节、和谐的节奏构成了一个优雅的艺术整体。当然,作者在艺术上追求古典优雅,并不意味着小说在思想主题上会陷入陈旧。在思想主题上,《西米》完全超越了经典的成长小说,贯穿着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思想。但我也发现,现代思想的主题和古典审美理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内在矛盾,曹文轩不得不淡化或模糊苦难。小说涉及两种苦难,一种是农村的生存苦难,一种是城市的精神苦难。曹文轩对城市精神苦难的根源表达了明确的批判态度,但他不希望这种批判破坏小说审美理想的完整性,所以把精神苦难的意象都搬回了背景,比如文革中梅文一家的遭遇。另一方面,曹文轩将小说的审美世界构建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所以乡村生活的苦难被诗意笼罩,偶尔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所以《西米》基本上是一部审美小说,它的审美意义大于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作者精心塑造的农村孩子西米是一个优雅的西米,优雅的西米带给我们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