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哪些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语言艺术研究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合集,重在背单词。因此,理解《论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首先要从它的语言特点入手。鲁迅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从“儒家崇实”的思想特征中洞察了《论语》的语言和艺术特色。蒋认为,《论语》作为“最早的成文文体”,其特点是“章短言简”,其“简”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其行文方式有关。《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所见所闻的“直接记录”,“以蔽其奢靡润色,或失其真实,存其忠实记录。”刘存仁把《论语》的语言特点概括为“言长而简”、“意多含蓄而深”,认为它是“记字之所”,“有丰富的文字和情感来描写的人”。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40年代,研究者普遍认同《论语》的语言风格特征及其成因:一是由早期儒家思想决定的;二是“记录”的写作方法;第三,受当时写作的物质条件限制。“大约在《论语》成书的时候,获取文献资料、记录口语还是极其困难的。

二、人物形象的研究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探究学习和讨论社会生活真理的生动记录。它的“编写者”没有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觉意识,但由于他们对自己所写的所有人物都非常熟悉,所以能把自己放在写人物活动的位置上,不经意地表现人物性格,活跃在生动、丰满、有形的形象中。《论语》人物研究是20世纪《论语》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确认其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近百年来,对《论语》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和表现人物的方法。

第三,文体特征和整体风格研究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著作,具有明显的“政治论”和崇尚道德的特征。用现代观念的先入之见来评价它的文学性,引用西方的话语方法来评价它的艺术特色,这是必然的,因为它具有文学价值,文学作品毕竟是不同的。因此,实事求是地揭示《论语》散文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而不是从已有的概念出发,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应该是《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的内在意蕴。

孟子的思想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理论。他认为,要实行“仁政”,就要“控制人民的永久生产”,使每个农民都能有百亩地、五亩房子和最低限度的生产资料;“不要抢农时”,保证农民有时间劳动;“省刑轻税”,让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明白“孝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正在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试图采取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仍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与“仁政”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于君”的观点,说:“民贵,国次之,君轻”(《孟子》)。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并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中国人可以杀死残害百姓的君主。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吴王攻打周,他认为杀他是对的。他说,“我听说过杀夫,但没听说过杀王”(《孟子·惠亮·王霞》)。孟子虽然同情人民,谴责暴君,但他的政治思想仍然维护封建制度,所以他宣扬:“勤劳者治民,勤劳者治民。”待人者吃人,待人者吃人,这在世界上是有道理的”(《孟子·滕文公》)。这一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