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爆发的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为何明王朝打的十分艰难?

在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就接手了他的事业,并成功统一日本。但在丰臣秀吉的治下中仍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比如德川家康等大名虽然对秀吉称臣,但仍在寻找机会自立,所以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虽然已经完成了统一,但随时都有可能重新陷入大名混战的局面。统一也仅仅是表面上的统一。

丰臣秀吉在完成了“统一”后希望以朝鲜为跳板,先占据朝鲜半岛,使日本运兵至大陆无碍,随即再进攻明王朝。朝鲜国王在受到日本进攻后便向宗主国明朝发起求援。公元1592年,是明王朝万历二十年,也是日本文禄元年,万历皇帝命宋应昌、李如松二人率领辽东军开赴朝鲜,正式对日宣战。通过六年的交战,最终以日本战败而告终,但明王朝也并非轻而易举地赢下了这场战争。

浮世绘:日本武士战斗画面

前言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境内后,并未削弱各大名的势力。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丰臣秀吉也无力削弱其他大名的势力,这样便形成了中央强、地方也强的局势。这也意味着地方大名随时都可以起兵反叛丰臣秀吉的统治,只不过是没有人愿意承担乱臣贼子的称号罢了。加上丰臣秀吉在完成统一后对各大名的分封造成了大名们的不满,诸多大名皆不愿听其号令。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秀吉准备发动对明王朝的战争,于是首先从朝鲜下手,意图打通日本至朝鲜的海上通道,使日本可以在朝鲜建立根据地,方便运兵和对明作战。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为了迷惑朝鲜国王,于是提出希望借道朝鲜进攻明朝,但却遭到了朝鲜国王的拒绝。于是丰臣秀吉使养子宇喜多秀家领十五万日军进攻朝鲜并总揽前线事务。《史料にょる日本の步み·近世编》中记载了丰臣秀吉至朝鲜国王的书信内容: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自明朝建立后,朝鲜就一直受明王朝庇护,所以并不注重国防建设和发展,全国大多数的郡县竟然根本没有城防建设。日军方面,宇喜多秀家作战十分勇猛,仅用了一个月就将朝鲜国都汉城攻破。朝鲜海军更是无力抵御日本海军的进攻。李舜臣手中的朝鲜海军经过几次与日军交锋后仅剩十二艘战船。朝鲜半壁江山沦丧,国王仓皇出逃,向明王朝求救。日本原为明王朝藩属国,如今大肆进攻同为明王朝藩属国的朝鲜,是无法让万历皇帝所接受的。于是万历皇帝应朝鲜国王所请,命辽东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时明王朝对日本正式宣战。明朝军队开赴朝鲜后,通过几年的鏖战才取得了平壤大捷。此次明朝仅投入了四万余人的兵力,加上远征作战,后勤补给又成为巨大隐患,故明朝与日本开始议和,双方暂时休战,皆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朝鲜国王李昖

明军部队开赴朝鲜境内后,许多问题便浮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明军的作战能力。

粮草不济,补给不稳

从辽东到朝鲜虽然不远,但需要跨过两国国境线。此处与明朝境内不同的地方在于未修建粮道,运粮十分不便。虽然可以通过海上运输但毕竟船只有限,运粮和补给的数量也受到限制。《经略复国要编》中也有相关记载:

“矧提督专管兵马,而臣所经略,不止兵马,兼督粮饷。朝鲜之难,不难于进兵,而难于运饷。今日军中之事,调兵固难,而运饷尤难。”

而且即便通过海上能够运输到朝鲜境内,也需要通过陆运将粮草运送至明军大营和先锋大营。期间路途遥远,明军数量有限,也不能对粮道形成有效的保护,容易被日军切断补给线,这也是朝鲜境内明军所面对的最大问题。《经略复国要编》中记载:

“近访知临海居民,制有海船,从天津、登、莱贩卖杂粮,历行无失,合无准照,顾巡抚议拨漕粮规则,查将临德仓粮量拨数万,由运河经天津直达山海,径至辽东卸载,以备征倭大兵支用,庶本色有备。”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主将宋应昌

从这里能够看出,明军并非是国内粮草不支,而是在朝廷的多番努力下已经筹备了大量粮草屯于辽东地区,只碍于交通不便无法运输到前线。加上明朝需要将各地粮草征调至距离较远的辽东,所以明朝希望先由朝鲜负责供给明军粮草。但朝鲜已经对地方失控,无法征调粮草,故主将宋应昌只能一边整军备战,加强大营守备,同时抓紧打通辽东至朝鲜境内明军大营之间的粮道,在此期间只能够期待从国内而来的少量粮草补给。

16世纪后期东亚势力图

情报有误,致明军初败

根据朝鲜求援时所提供的的情报,称朝鲜境内平壤地区仅有日军一千余人,但当明军与其交锋后才发现,日军有万余人。因朝鲜最初提供的情报有误,致使明朝一开始仅派出了两千余人。双方交战后明军便遭遇了大败。《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中也提到:

“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前往平壤。由于不熟悉地理,又遭连日淫雨,史儒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统兵三千增援,又遭挫败。”

日本武士

明军先锋部队遭遇大败后曾问责朝鲜大臣,朝鲜大臣李恒福称朝鲜军已经歼灭日军大部,造成了十万余人的杀伤。但根据当时朝鲜的具体情况来看,恐一万日军都没有消灭。且日军一***才出动了十五万人,如果真的消灭了十万日军,朝鲜也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加上朝鲜已经多年没有加强国防力量,国内可御敌的部队寥寥无几,与日军对峙尚且困难,更别提歼灭一词了。此时朝鲜国王和朝鲜官员已经不知朝鲜境内的具体状况,地方已经完全失控,地方官员也不知所踪,和国王的联系早已中断。明军基本上无法获知日军实时的具体位置和具体行动。在没有任何情报的情况下作战,将使明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仅如此,明军此行携带了大量的火器参战。但因仓促出战,所以所携带的火器并非全部都是最先进的,火力本就有限,加上入朝后与日军交手时却遭遇连日暴雨,火器皆受潮不能够使用,所以只能够与敌近身搏斗。

明朝火器佛朗机

重整军备,取平壤大捷

明军在刚登入朝鲜境内后便因情报有误惨遭失败,前锋部队被打的溃不成军,几名主将也牺牲在战场之上。于是明军退守位处朝鲜境内的明军大营,等待朝中的援军抵达后再与日军开战,同时加紧派出斥候探查日军兵力、部署和动向。

次年一月,来自明朝境内的一万辽东铁骑、宣府大同等地的八千精骑、保定、江浙等地的步兵皆已抵达明军大营,粮草也随大军陆续抵达。此时位于朝鲜境内的明军数量已经达到了四万余人,且全部都是各地的精锐之师。根据《宣祖实录》记载:

“天兵***计48005人。”

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辽东铁骑

这里的“天兵”,便是指的明军。随后明军开赴平壤城下,与日军第一军团开始了平壤城争夺战。在李如松的指挥下,明军将平壤城围的水泄不通。城内虽有一万八千余日军,但缺乏远程攻击武器,且明军攻城器械十分精良且尽数到位,所以平壤城很快便被攻陷。城内日军守军本就没有与平壤城***存亡之志,所以平壤城破之时,城内日军尽数溃逃。李如松趁胜而进,将开城从日军手中夺回。平壤大捷以明军阵亡不足八百人,日军阵亡一万人而告终。

平壤之战虽然以明军完胜而告终,但粮草问题仍然摆在明军面前。虽然随着各地大军的陆续抵达,粮草和补给也接踵而至。但粮道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且明军需要深入朝鲜腹地与日军继续作战,补给线将会被拉的更长。而补给线一旦被拉长,就存在被日军切断的可能。一旦补给线被切断,日军再对孤军深入的明军全力包围,很有可能会面临着全军覆没的风险。李如松随即决定速战速决追击日军,在经历碧蹄馆之战等战役后,日军各部皆遭受重创,向南溃逃,转攻为守。明军精锐也折损大部,起因在于李如松指挥出现失误,误入日军包围圈。《乱中杂录》记载了当时的战况:

“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

李如松

海上方面,由朝鲜将领李舜臣所组建的龟甲船队在日军转向防守态势后发动进攻,在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两场大型海战中大获全胜。虽然此后朝鲜海军再无大捷,但却能够与日本海军成对峙之势,不再如日军刚刚进犯朝鲜时那般溃不成军。在明朝联军和日军交战的一年后,双方皆有和谈之意图,故于公元1593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在名古屋进行和谈,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结语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以明朝双方的***同胜利而告终。在明王朝和朝鲜海军的***同努力下,给予了日本远征军以重创。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也较为稀少。若把日军的伤亡数量放在明军身上则不痛不痒,毕竟境内还有大量的精锐将士可以源源不断地派往战场。但日本不同,日本远征军本就是各地大名手中部队抽调而来,数量本就有限。而且过大的伤亡会致使各地大名的部队数量遭到减少,如此便会引起大名们的不满。在丰臣秀吉再度向各大名索兵时,大名们将更不愿意提供军队。这也意味着日军的后备队和援军数量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日本方面也不得不选择与明朝双方和谈。

虽然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丰臣秀吉心中的野心仍在,想要攻占明朝本土并将北京作为天皇都城的信念也没有改变。虽然表面上他愿意与朝鲜罢兵言和并接受明王朝的敕封,但实际却是在谋划下一次的进攻。公元1597年,贼心不死的丰臣秀吉再一次发动了侵朝战争,即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