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叫刘备和大耳贼。正史中的他是怎样的?

在东汉末年,大师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并不稀奇。不同寻常的是,织席卖鞋的和官二代、官三代的争霸,屡败屡战。终于在东汉末年,三国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方山河的主人。关羽、张飞与他结拜为友,诸葛亮俯首拜他为师,赵云千里迢迢来到他身边,张扶他入蜀,法正对他忠心耿耿,曹操说“天下豪杰只有你我”等等,都是被那么厉害的刘备骗来的。在言情小说里,刘备一直是一个只会哭的懦弱的君子,虚伪是我们对他的标签。刘备在正史中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存在?

《三国志》作者、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盛赞刘备是一个有汉祖刘邦风范的英雄,对诸葛亮的感情是古今一条繁华的轨迹。在以刘为名的帝王中,有古今四大奇才,他们的事迹远高于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君主,很少有人能超越。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刘彻,第三个是光武帝刘秀,第四个是昭烈皇帝刘备。

刘备的出身经常被敌对势力嘲笑。在这个以辈分、金钱等资源分配来影响人心的世界里,刘备在任何事情上都处于劣势。刘备不同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大明的诏书和文稿中得意洋洋地写下“我是怀右的穷人”,意思是我本来就是怀右的穷人。东汉末年刘备不敢这么说。他只能说他是在中山王静之后。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嘲讽了。这么偏僻的宗室有什么用?袁术甚至羞愧地说:“天下有三十万刘氏宗亲,却不知有刘备。”

这样的打击,刘备并没有气馁,愤怒,难受,但他绝对没有当场发作,丢尽了脸。汉末,曹操、孙权、刘备各占一方。曹操一生不断进取,在北方战争中取得半壁江山,在南征中大败,重整中原、西北、草原、辽东。孙权保住了性命,父兄留下的基业被长江天险完美守护。外人很难进来,他们也很难出去。对于刘备来说,“等”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最终“仁义天下尽,名声传遍神州”,昏庸无能的刘璋邀其守地,使其潜出深渊,一飞冲天。

23岁的刘备在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努力了24年,他依然生活在别人的保护下。直到53岁才掌管益州田园,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是什么样的意志才能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和挫折后,依然屹立不倒,坚定不移。年轻人喜欢曹操的黄河饮马,醉了唱;中年人和老年人则相反,他们喜欢刘备的毅力,不会被打败。刘备就像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永远年轻,永远流泪。

正因为如此,刘备觉得自己在成长,却一事无成,他动情地哭了(《晋司马表·九州春秋》)。刘张观第一次见面时,关羽和张飞打架,刘备强行干预,以说服他们。鞭打杜佑的是刘备,不是张飞;三英战吕布关羽张飞战吕布时处于劣势,刘备冲出去扳回一局,打退吕布(武力值不高只会误伤添乱);

《三国志》中的刘备是一个英雄,勇敢无畏,而《三国演义》则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对诺诺忠心耿耿,忠君仁政的人。刘备是个能征善战的帅将军。他除了输给曹操和吕布,几乎没有其他败绩。三国历史上关于刘备哭泣的唯一记录是刘表死后,刘备在他的坟前哭泣。曹操南下,荆州牧刘聪不敢抵抗,就投降了。后来刘聪的手下和很多荆州人、学者都跟着刘备。曹军杀了几十万人,几千辆车,诸葛亮等人劝刘备让百姓先走,刘备就是不愿意。刘备四十岁的时候(在古人中已经很老了),没有土地,也没有成就,但他并没有气馁,继续致力于“兴汉复都”的理想。

刘备死后,被追封为汉昭烈皇帝,谥号昭烈,圣人闻为赵,柔德为赵,积极为民,大有济民之功。

后记:我们给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排名,刘备绝对可以排在创业最艰难的前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