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破坏者》你觉得怎么样?

? “枪是杀人的凶器,枪法是杀人的伎俩,战争就是对生命的践踏,无论用多么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逃不过这个现实。”或许,有枪的地方,就是江湖。《破坏者》就是利用枪在这个充满物欲、肉欲的江湖中践行自己的“破坏者”行为。只不过,电影中的“破坏者”是对兄弟情义的背叛,是对传统的团队精神的背离。当这种背离被人识破,人的生命就变得一文不值,因为,无论枪战下的生命如何绽放绚丽的舞姿,也终究逃不过血淋淋的现实。由大卫·阿耶执导,阿诺·施瓦辛格,萨姆·沃辛顿,米瑞·伊诺丝,乔·曼根尼罗等主演的动作、犯罪电影《破坏者》,则是对这一江湖现实的赤裸裸诠释,让人疯狂,让人痛心,让人沉思。 《破坏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做了戏仿,剧中的情节元素、剪辑、镜语风格与色彩使得影片具有了独特性。以《破坏者》为名,实则是点名影片的核心与故事悬念,它不再像很多动作警匪片一样陷入军队小组与大反派斗智斗勇的俗套情节,而是利用“破坏者”的身份悬念来链接各种势力,形成多线条交织。这样一来,影片不仅融合了传统的类型电影套路,还具有了悬疑色彩。当然,虽说《破坏者》的叙事中规中矩,但它的独特性在于,“破坏者”不属于任何一类精英/大众英雄,他浸染了人性的贪念与责任,介于善于恶之间。

对于以编导警界故事著称的大卫·阿耶来说,《破坏者》体现出了他的才情与抱负。在影片中,导演大卫·阿耶并不满足核心人物的刻画,而是表现一组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注重表现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甚至男性与女性的匹配度。片中,不管是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John,米瑞·伊诺丝饰演的Lizzy ,还是乔·曼根尼罗扮演的Grinder,萨姆·沃辛顿出演的Monster等,都是各具特色。可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在导演的镜头下凸显出了各自的智慧与胆略,并挖掘出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心理活动,达到了独特的个性与品格的魅力。影片中,John担任队长带领一群人缉毒时表现的霸气与果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智慧,而面对着妻子被杀,则凸显了硬汉内心的柔情,特别是那藏于内心的秘密,流露出淡淡忧愁的眼神,无疑构成了人物成功的支点。导演大卫·阿耶在“放大”与“缩小”的空间中,极尽展现出来人物的群像,可谓是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内在情绪高度统一。

《破坏者》改编自悬疑推理鼻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名作《无人生还》,并将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与节奏保留了下来,使得影片在多条线索之中形成一个悬念的天网。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悬疑的设置,并且以枪战的方式表现了队员关系危机背后,所隐藏的人性的私欲与丑陋,以及由于美国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引起的个体精神危机。片中,以John为首的缉毒“敢死队”小组,一方面在缉毒方面战功赫赫,另一方面却私吞钱财,过着糜烂的生活。这样的人物矛盾编排,即表现了他们作为军人敢于“拼”的英勇,敢于“舍命”的精神,又表现出了普通个人的现实生活。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使得人物真实、生动,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情节的展现,彰显出来自内部的“破坏者”的可笑与可悲。 电影的开场即暗示了“破坏者”的内心的情感包袱,也奠定了影片叙事方向。而潜伏在情感之中的追逐,则是对于兄弟情义与正义的背离。John不断地追踪,却依旧陷入尴尬的境地,寻一人,死一人的局面,让他痛心不已。导演在死亡与真相追寻的场景中,利用了时空错位的剪辑手段,可谓高明。也即,警方寻找,随即切入寻找之人被杀害的场景,最后在定格于警方看着尸体画面。看似危险在即,挽救人民安全,实则是一个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无缝对接,充满了暴力色彩与死亡气息。

如果说枪战是组成动作片的内核,那么故事的设置则是塑造人性化形象与改变节奏的血脉。《破坏者》深刻之处在于面对着一个个死去的亲人、兄弟,“破坏者”才发觉金钱以无处安放,“革命之路”的尽头也只由当初种下的私欲所吞灭。其实,任何一个人,除了面对着残酷的战争,斗智斗勇外,还得面对心灵的洗礼。当John拿钱换回情报,在酒吧小屋中的对决,就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对于情,对于生命,对于金钱的感悟。或许,在导演大卫·阿耶的影像里,每个人都是“破坏者”,每个人又都不是“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