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美国度的传说
《史记·西域记》:“国绝失,知望绝失于城。他到长安8820里,480户,3360人,500兵。静觉是上尉,左右司令,邮差。北距都护志2723里,南距蜀道4天,西距460里。"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这是一个活跃在丝绸之路南路上的小王国。时隔四五百年,玄奘从东方取经归来,看到丹尼让城,已是另一番景象。《大唐西域记》:“自川东至沙碛二百余里,周三四里。在大泽的中部,又湿又潮,很难行走。芦苇荒芜,无路可退。只有有趣的城道可以通行,所以人们不由自主地从这座城前往,而屈萨旦认为东部边境也是一道屏障。”不完整的史料只记载于此,至善之国已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英国匈牙利人斯坦(Stein)才发掘出这些遗迹,从那时起,他带走了700多件出土的巴鲁文、中国竹简和精美的木雕。这座被埋没在沙海中千年的古城,又被认识了。尼雅居民日常使用的文字在今天被称为“巴鲁文”,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然极难破译。当时,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以及树木的保护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方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水由专人负责。由于管理不善而遭受损失的人将受到惩罚。如果耕地没有发生水旱,也要求及时调查处理。如果有人淹没了敌人的田地和房屋,他将受到惩罚;有麦田,熟了可以浇两三次水。当时的尼雅居民也非常注重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并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沙枣耐旱耐盐碱,能抗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可食用。“禁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一匹马,砍断树枝罚一头牛”,是当时制度的生动说明。他们还种植果树,如桃、苹果、杏和桑树;芦苇和红柳枝生长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的地方,容易获得,用作建筑材料。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刘文锁(同)
走进尼雅——探寻美丽的古老国度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欧亚文明行走系列)
[编辑此段落]目录
编辑留言1
介绍
遥远的古代世界2
从1走向完美之路
尼雅河7
生活网站10
卡巴克阿山13
沙漠生活14
大马扎16
学生16
最后一个住宅区17
沙漠腹地18
废墟第一次出现19
宝塔22
2一条河的历史26
石器大师27
尼雅河的早期居民28
迁移30
郭靖31
开多多34
玄奘书38中的“霓裳”
重新迁移39
沙冢古城的传说39
沧桑的变化
3考古学和探险史44
探索和掠夺的时代
第一个发现这个遗址的人
探险家48
新中国尼雅考古50页
4进入尼雅废墟52
古代的形象53
现场的结构54
鲁文书58
圣殿62
完美国家的“宫殿”67
《衙门》69
《档案》72页
四合院式住宅75
80号墓地
远处的桥86
古城88
5生活在古代92
精美于公元3-4世纪93
写作的文明94
木材的艺术98
纺织技术102
奇怪的婚俗106
产品108
三Arvana 111
“大王,万王之王”111
官僚113
法制114
经济模式120
宗教和精神世界122
人生在世128
大事记130
主要参考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