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的隐喻

我喜欢渡口这个词,可能是因为我住在水边,小时候爷爷就支持渡口。它仍然是一艘非常小的船,没有机械设备。它依靠手动划桨。我摇了摇桨,把船带走了。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我摇不动。而且这个桨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类似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勾嘎”的声音。它只负责把岸上的人送到大船上,或者把大船上的人带到岸上。这种船经不起风。小时候台风季节经常在门口看到大浪卷走这样的船。所以在台风来临之前,大家涉水而下,把这些船串联起来,遮挡风浪。一些破旧的船仍会在碰撞中解体。现在,这种船已经消失了。现在更多的叫摆渡或者“小轮”。

因为小时候我家门前是嘈杂的港湾,渔船经常半夜回港,半夜经常听到摆渡的叫声。那声音,伴随着涛声,成为了我小时候的“人生印记”。

后来看了沈从文的《边城》,崔璀的爷爷也是个摆渡人,总觉得他的摆渡船更闲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急,过河也没有大风浪。过河的人比较平和,有说有笑,像桃花源里的人。

最近因为电影《摆渡人》的热播,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曾经把我的专业老师比作一个摆渡人。现在,摆渡人这个词似乎有很多隐喻。河可以是时间的河,生命的河,事业的河,成长的河,所以渡口多了。查百度的时候发现“百度”和“摆渡”其实是谐音,也是连接知识的。其实我发现这个词也用于信息存储的传递。

最后一个阶段,我在读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事实上,小说中有许多隐喻。

荒原:生活其实是一片荒原,这片荒原的特点就是人类心理的投射。当你快乐的时候,荒原是阳光灿烂的,当你悲伤的时候,荒原是狂风暴雨的。在西方小说中,荒原是一个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意象。罗宾逊的海外荒地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有山丘和溪流,有茂盛的树木和成群的野鸟。杰克·伦敦的荒地是一个饥饿、恐惧和狼一直在嚎叫的地方。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在神秘而多风暴的荒原上写的。荒原总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人的心理也是如此。所以,这部小说中的荒原不仅仅是外在存在的,更指向人们的内心。

离家与回国:迪伦的《离家》写在文章前面。她对离开家并不难过。她的家实际上是在荒野中。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麦克福尔坚持要迪伦回归?我不喜欢我回来的那部分。感觉就像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仔细想想,迪伦的回归其实是隐喻性的。回去的路上,她已经长大了,可以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于是,她带着特里斯坦走上了归途。

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小说的结局,完全是我最喜欢的,平淡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