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李瑞英:28年零失误,38岁儿子坠楼,留下28个字,眼里含着泪。

提起李瑞英,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播放声音被六位家长否定,工作28年零失误的央视国脸。”

培养一个国宝级主持人并不容易,所以大部分早期主播的“在职生活”都很漫长。

除非重病,一般60岁左右退休。

但李瑞英是特殊的。

2014年5月28日,我上完了最后一班。

53岁,李瑞英从后台隐退,告别《新闻联播》。

她为什么在盛年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央视铁饭碗?

28年零失误,家庭关系紧张。李瑞英做了什么?

38岁,儿子坠楼。

她含着泪说了28个字,然后就忙着工作了。

这个决定之后,儿子在家庭关系一栏只写了爸爸。

对李瑞英的遗憾,他说了无数遍: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

风光背后,有谁能理解一个母亲的无奈?

李瑞英和播音第一次交集。

那是高考前两周。

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自然有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

离高考越来越近,李瑞英却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成绩越来越差。

很多题是显而易见的,考试的时候会丢。

那些知识点背的清清楚楚,即兴却一片空白。

李瑞英着急了。

从小到大,她一直是所有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况且军人父亲对李瑞英的未来寄予厚望。

他希望女儿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军校,将来报效国家。

此时此刻。

李瑞英迷路了。

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但不是李瑞英真正想喜欢的事。

比起健身,护国,保家。

她更喜欢文字的魅力和书香。

给李瑞英的话。

像一张温暖的床,能让她的身心在文字的怀抱中得到放松。

那种焦虑,只有从书海山川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才能感受到片刻的舒适与安宁。

尤其是朗诵完后,胸口不和谐,那种安慰,迷住了李瑞英。

站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就是恪守初心?还是继承你父亲的衣钵?

李瑞英不知道。

考试前一周,李瑞英在他要参加考试的大学校园里转悠。

我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一向矜持的李瑞英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挺身而出。

"你好,我能占用你一点时间给你读份报纸吗?"

老人看着面前自告奋勇的女孩,欣然同意。

读完一段话,李瑞英问道:

“你觉得我读书怎么样?”

老人点点头,肯定道:

“妮子,你水平不错,离北京广播学院也近。”

许多年以后,我会回忆起这个有趣的故事。

李瑞英总是感慨万千。

我其实缺少一个肯定的声音。

却不知道对方是谁。

他敢说,我就敢信。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听我读报的人是张松老师。

张松是谁?

广播业的大师和资深人物。

大概相当于郭德纲在相声圈的地位,赵本山在小品圈的地位。

不止这两个。

为什么?

这两个人顶多是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张松之前,大学科目根本没有播音。

就是这位老先生,让播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门户,自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

要不是他,我国的广播学科根本就不会存在。

如果要说,命运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

偶然相遇,敢说话的人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而是一个播音大师。

敢信的人虽然年轻,但是真的很享受美食,能力出众。

不知何故,李瑞英吃了广播的那碗饭。

大学期间,李瑞英与儿时的男同学张玉嬿暗恋,并确立了恋爱关系。

从65438到0993,李瑞英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收到了两所院校的就业邀请。

一边是央视。

另一边是新成立的江苏地方电视台。

每个人都想往高处走。

但任何正常人都知道如何选择。

谁知道央视不是李瑞英的第一选择。

她认为央视是行业龙头,想出人头地太难了。最好从地方台0开始。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在江苏台,李瑞英的事业进展并不是很顺利。

因为天赋差距大,李瑞英如砖头。哪里需要,她就搬到哪里去。

幕前无人,她扮成主持人。

幕后没人,她就扛着摄像机当背景。

地点缺人,她出差都是背着包带着装备。

甚至和播音关系不大的策划、剪辑工作,她都做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翻遍所有岗位,李瑞英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是主持人。

1986,央视再次向她伸出橄榄枝。

要知道,80年代从地方台跳进央视是非常困难的。

主持圈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挂地方电视台。

所以,李瑞英的实力确实有两把刷子。

虽然我过了央视的门,没有进,但是我就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让央视有了第二次邀请。

这种疗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爱情也迎来了美好的结局。

调到央视的第二年,李瑞英结束了与张玉嬿的长期恋情。

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举行了一场小型却温馨的婚礼。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李瑞英风光的背后是极度的自律和勤奋。

为了在央视主持的团体中脱颖而出,李瑞英买了一本新华字典。

吃饭,等待,化妆,甚至是晚上睡觉前。

我得拿出来看一个小时。

崭新的字典翻了1年,已经破烂不堪。

书中各种词语的解释,生僻字和繁体字的读音,都是李瑞英背下来的。

除了口播,李瑞英在各方面也从未懈怠。

无论主持什么节目,她都会提前审稿,保证不会出现专业错误。

除了主持节目,李瑞英还保持着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和新闻报道的习惯。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成了李瑞英成功的基石。

1987,李瑞英首次以央视新闻播音员的身份出现在荧屏上。

1991年,李瑞英登上央视春晚,活在央视台柱中间。

在事业的巅峰,李瑞英再次面临抉择。

丈夫虽然不“生”,但公婆年纪越来越大。

我婆婆也因为重病常年瘫痪在床。

抱孙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继续事业还是回归家庭。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李瑞英面前。

家庭和事业从古至今都很难平衡,尤其是女性。

深思熟虑后,李瑞英开始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1992,李瑞英怀孕了。

怀孕的过程并不难。

全家人都为这个即将出生的宝宝感到高兴,但李瑞英不希望这个宝宝成为他事业上的绊脚石。

孕早期,我带着孕吐坚持录音。

即使吐到崩溃,也依然坚持像正常人一样做高强度的工作。

到了孕晚期,我大着肚子整天泡在画室里。

醒来后,我被吓出一身冷汗。

幸运的是,梦和现实完全相反,尽管镜头前的她已经肿的怀孕了。

仍然在尽我的职责,没有一点错误。

1996 65438+10月1,新闻联播改版。

直播开播。

这是《新闻联播》开播这么多年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作为央视历史最长的新闻栏目,收视率最高。

第一代新闻联播的主播有李娟、赵忠祥、邢智斌等人。

他们为新闻联播奠定了凝重而冷静的主基调。

那么改版后,应该由谁来牵头呢?

经过慎重考虑,李瑞英和罗京以多票当选。

全国人民选择这两个人并不奇怪。

毕竟放眼整个央视,人才济济。

但是只有罗京和李瑞英两个人犯了严重的错误。

直播,容不得半分差错。

而且两人的长相和播出重点都偏向成熟大气的方向,很符合央视新闻联播的主题和基调。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瑞英和罗京都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没有让领导和观众失望。

舞台优雅大方,被观众授予“国脸”和“国音”的最高荣誉。

可在气场之外,冷暖自知。

工作和家庭只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你不能两者兼得。

李瑞英在多年的育儿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

快节奏的生活让她忽略了孩子的快乐,忘记了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五岁时,李瑞英的儿子问李瑞英:

“妈妈,你为什么要孩子?”

李瑞英想了很久,答道:

“为了家庭更幸福。”

孩子皱起眉头:

“可是妈妈,你一点都不开心。”

“我让你陪我玩,你不高兴;我想吃你做的饭,你不开心,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开心。”

这段对话让李瑞英无言以对。

那一天,李瑞英想起了大牛先生说的话:“无论你有多成功,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在这方面,毫无疑问,她得到了不及格的分数。

她也想挽回,但是没有机会了。

首先,新闻主播是对播音主持有崇高追求的人的梦想职业,没有第二个。

换句话说,无数年轻的后备军在广电系统呆的时间够长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想默默工作了20年。

你可能不能上新闻联播。

李瑞英不愿意退出新闻联播。

即使心甘情愿,也要在体制内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李瑞英的工作。

她可以离职。

转念一想,李瑞英只能先在家里请个保姆。

一方面减轻了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照顾了孩子的日常生活。

平静的背后,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1998,李瑞英38岁。

像往常一样做直播前的准备。

开播前20分钟,我接到保姆的电话。

“孩子从楼上掉下来有生命危险。加油。”

“我不敢碰他...他现在满脸是血...快回来。”

那一刻,李瑞英的世界静止了。

一切都在旋转。

她的心像一个大洞,在寒冷的冬天被寒风穿透。

四肢也僵硬。

李瑞英木木地从待命室站起来,跌跌撞撞地走了。

直到走到外面,被阳光笼罩,我才回过神来。

就要播出了。

我自己走的,还要打开站台的天窗。

现在换人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做什么呢

随后,李瑞英流着泪拨通了保姆的电话,缓缓开口:

“听我说,你现在打电话120带孩子去医院,我工作一忙就过去。”

28个字,仿佛用尽了李瑞英所有的力气。

两分钟后,她整理好心情,坐在开播前的镜头前,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然后没来得及卸妆就赶到医院急救。

急诊室外,一扇沉重的铅门与外界隔绝。

对于李瑞英来说,这扇门更像是人类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

不知道坐了多久,应急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她摇摇晃晃地走到门口,抓着医生的胳膊,满脸惊慌。

“你帮帮他,他还这么年轻。”

像大海里的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在得到孩子已经转危为安,可以送进病房的消息后。

那位母亲,好像突然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默默哭泣。

因为太心急,李瑞英住院期间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形象。

儿子坠楼期间她仍坚守工作岗位的消息在网上被无数网友曝光。

“冷血”、“无情”、“没有人情味”之类的词汇如潮水般涌来。

李瑞英的行为遭到了无数网友的批评。

但她的选择,却让无数人敬佩,流泪。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牺牲了自己的孩子,没有辱没国家脸面的名号。

经过这件事,李瑞英终于放心了。

责任就像生活的枷锁。

在享受它的辉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忍受它带来的苦难。

她欠孩子们太多,不想再错过他们的成长。

从这一天起,李瑞英辞掉了除《新闻联播》之外的很多工作,这个岗位实在没有接班人。

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小学升初中,填写入学材料时,儿子在家庭关系一栏只填了父亲的名字,母亲一栏是空的。

李瑞英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

她认为儿子仍对自己怀恨在心。

意识到李瑞英的内疚,儿子说:

“妈妈,我知道你是公众人物。我只是不想被你的名声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面对这个答案,李瑞英既欣慰又难过。

2014年,年仅53岁,工作28年没有任何差错的李瑞英正式离开新闻联播岗位。

2016,正式退役。

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在千帆之后,李瑞英更愿意花时间陪陪家人。

李瑞英离开镜头后,她的丈夫张玉嬿也提前退休了。

如今,除了一些必要的工作之外,张玉嬿很清闲。

李瑞英会偶尔参加培训活动,回到母校讲学育人。

穿着简单,和普通家庭主妇一样。

眉间没有被琐事打扰的忧郁色彩,气色很好。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是岁月沉淀后的优雅与知性之美。

2022年4月22日,四川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

李瑞英前往成都市实验小学,陪孩子们参加“阅读无限未来”阅读活动。

虽然失去了“国脸”“国音”的光环,但却收获了一份母亲的幸福。

最后,马可·波罗的一首打油诗结束了。

当一个母亲不疼,六个父母不认一个理;

既敬业又爱家很难,不宜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