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为什么称为大字之祖
瘗鹤铭称为大字之祖的原因如下: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的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裂落人长江,南宋淳熙年间发现一块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残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发现五块残石七十余字。
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都给予其高度评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其南朝时代的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人;再加上风雨剥蚀的效果,又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
《瘗鹤铭》的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极高的著名碑刻。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传于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它既是成熟的揩书,同时又是可以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后世影响
《瘗鹤铭》是南朝石刻书法中最具重要意义的石刻之一。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
《瘗鹤铭》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碑刻,为书法石刻中的珍品。在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它是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文物。在中国众多的石刻中,唯有焦山《瘗鹤铭》和陕西《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