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关于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现在广为流传。

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1882—1941)。

她在1919出版的《墙上的斑点》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它摒弃了传统的小说结构,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达洛卫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描述了女主角在1923年6月中旬,12小时的生活。小说不仅描述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还通过联想表达了她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追溯了她从18到25这几十年的经历。在作品中,作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使意识流的方向交替变化:或以教堂钟声标注的时间为中心,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时刻的思想活动;或者以人物为中心,展现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宣扬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伍尔夫的创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但在2004年,遗失了近130年的小说《约翰·史密斯的自白》被发现。

这本书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在1883写的小说,不幸在邮寄过程中丢失。发布于+01。

在书中,约翰·史密斯游历甚广,学到了很多东西。50岁时,他因为痛风被困在房子里。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纸笔,把自己年轻时的奇遇,对历史的观察,对艺术的看法,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帝国兴衰的预测,都写了下来。交错的时空,多彩的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堪称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叙述者“我”为主线回忆往事,插入“我”的所见所闻。根据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架构作品,刻意描写人物意识的流动。用人物的主观感受取代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和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以“内审”为特色,被认为是“题材和写作技巧都有所创新的新小说”,对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代表作。小说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三兄弟和他们的姐姐凯蒂母女的故事,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其他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的经典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和评论家,也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她在总结和借鉴一些意识流小说家创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述。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女人看到墙上一个模糊的点而引起的意识流动,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变性。《达洛卫夫人》( 1925)和《到灯塔去》( 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小说。前者表现了达洛卫夫人在家庭聚会上再次见到旧情人彼得,得知附近有个精神病患者自杀,他们的意识跳了很多;后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和恩怨之外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向读者呈现了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的小说不注重事件与人物的关系,而是注重人物思想感情的再现,注重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写作充满了音乐性,她用音乐性的“形式主义”结构作品给读者美感。刘益昌(1918-),香港作家,也是留在香港发展文学事业的“南方作家”中的重要一员。他的代表作《醉汉》常被称为中国文学中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虽然作者不太了解这种说法,但普遍主义者认为作品中对虚无的内在描述充分反映了当时香港重金钱轻文化的虚荣心。作者将现实和想象与一个醉汉的形象混合在一起,构建了一部着眼于内心意识发展的作品。

王蒙(1934-),大陆作家,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重要实践者。从1979到1980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陆续发表了《布里》、《夜之眼》、《风筝飘带》、《蝴蝶》、《春声》、《海之梦》等六篇名为《集束手榴弹》的短篇小说,并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分析。“王蒙的六部小说连同他后期的意识流小说,恢复并加速了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的东方化进程,使之以崭新的面貌和风格走出古老的东方大地。”

莫言(1955-),大陆作家,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从1985开始,他先后发表了《干涸的河流》、《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虫》等一系列意识流风格浓厚的小说,将意识流技巧的应用推向了一个高峰。其中,《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小说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在时空的无序中,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过去山东一个村庄的生命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与福克纳相似,也经常使用蒙太奇手法,如慢镜头描写、多角度叙述、意象隐喻等。

和福克纳一样,莫言也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仍然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2012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